字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字牌

字牌,是流传于两湖西南三省广西的传统牌具,印有大小写、一到十的数字。各地称呼不一,两湖称跑胡子跑和子跑符[1][2][3];贵州务川[4][5]、四川泸州大贰[6];四川乐山称二七十贰柒拾[7][8];四川秀山黄十八[9];广西柳州八一[10]

Thumb
贵州字牌

历史

字牌传说在清朝中叶就出现在四川乐山五通桥区,是流传于盐工的赌博,最早以竹签作牌。现在产品的字体很特别,称为桥字牌[11][7]

清朝末年,在务川制作字牌的人逐渐增多,写法上各有千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以孔寿宣的孔家牌和铁岔口的铁家牌为出名、质量佳,可用三五年以上,但价格较贵。付应堂、北门张土地的牌也不少人使用。李三江的牌较小巧,形式上有两头、也有一头点子牌,价格较低廉,大量销于农村,但质量较差,一般只能用半年到一年。1950年代至1970年代,务川县城内和乡村里均有人制牌。当地人申尚权将手写牌改进为刻版,字体用铁家牌为基,融合孔家以及其它几家牌。现在普遍使用的务川大贰,绝大部分均采用他所改进的典型字体。[12]

民国期间,字牌在湖南就相当流行,名堂(番种)有姊妹花、节节高、全大、全小等,据说该省以善于打跑符著称的是衡阳[3]。在黔阳县,丧家会打字牌守夜,有“居丧不哀”、“吊者大悦”之说[13]。字牌也出现于在该省民歌,如“四月荞麦花开,四个姑娘打字牌,碰喷啧、碰喷喷...”[14]。据易君左所言,毛泽东也嗜好打字牌,而且很精通[2]。除跑胡子外,安乡县的玩法称为偎麻雀[15]邵阳县的玩法称为邵阳字牌[16][17]。 1945年左右,云南昆明士人阶层多喜打字牌,加出许多名堂,如鸳鸯配、巧连环、喜相逢等。当地人罗耀春还编印一本《字牌初阶》,创新风尚[18]。当时云南有一句谚语:“世上三样闲:吃酒、沽钱、打字牌。”描述有闲阶级以打字牌为消遣[19]

广西壮族也常玩此戏,又叫作大字牌[20]对日抗战期间,广西士兵晚上常打字牌作为赌博[21]

各地玩法略有差异。两湖流行跑胡子[1],秀山有钵和麻雀和三六和黄六和[22],务川大贰有打开开抠百红点点[12],其他地方还有偎麻雀邵阳字牌桥字牌大字牌等。

牌具

Thumb
绥阳大贰

牌具形状类同叶子戏,印有大小写汉字一到十的序数牌,共二十种,每种四张,共八十张。大小写等同于花色,大写的牌称为大牌;小写的牌称为小牌。在湖南等地区,数字2、7、10为红字,称为红牌;其余为黑字,称为黑牌[1]

Thumb
字牌的1458、2710、369、蝶王、换底等牌

乐山地区的桥字牌,大牌为红字、小牌为黑字。一些地方还会增加四张称为听用的百搭牌[7][8];秀山是多一张称为换底的牌[22]攸县多总王、红福、黑寿、换底各一张,蝶王三张,大小写的1458、2710、369各二张,共多八种,多十三张[23]

制造

以下以务川为例。字牌过去采用手工制作。首先将数层以竹或构皮纤维制成的皮纸,用浆糊粘结成纸板。浆糊粘度和裱糊时夹层中不含气泡,乃质量的关键。第二步将纸板平放在桌上,用较光滑的鹅卵石于纸板上反复磨压,直至两面光滑平展为止。第三步是上色,背色一般均为黑色,面色常用白、黄色,有些稍加牛胶以增强亮度,但加胶过多易断折。第四步是牌纸切成统一尺寸的雏形牌。第五步是将牌写好。最后用桐油加入少量含二氧化锰的土子、一氧化铝的密陀僧熬火后上漆。火工不够,牌不收衣且不发光、粘手;火工太老,漆不易展开、凝固成颗粒状,严重时,在熬炼时会引起燃烧。漆不能上过多,否则会起颗粒破坏光洁度。牌漆好后,置通风处晾干便能使用。1970年代以降,机械制造纸板,只须二至三张相粘可制出光滑又平整的大型牌纸板,减少很多工序,而且增加光洁度。后来市上又出现了250克书写纸板,一次成型、无须粘贴。又油漆逐渐被制牌者所采用,熟桐油漆由于原料和熬制都不方便、成本高,逐步淘汰。[12]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