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淮軍將領、清朝台灣首任巡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室号盘亭,自号大潜山人,谥号壮肃,是一位出身安徽合肥的淮军将领和首位台湾巡抚。
1836年9月7日,刘铭传出生于安徽肥西县南分路乡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1],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父亲刘惠[2],是盐枭。他在15岁时也投入贩运私盐的行列。
1859年,刘铭传(24岁)募集地方壮丁组成“名军”对抗太平天国。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前往家乡合肥招募淮军。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他因无如湘军对儒家传统的束缚,加上盐枭的冒险、开拓性格,所以能以积极接受西方的新观念。“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
四月,刘铭传率领“铭字营”和张树声的“树字营”等淮军一起,从安庆乘坐外国商船驰往上海驻防。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初次接战,先后占领杭头和新场两地,直迫南汇城下。此时,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和刘玉林发生动摇,通过当地团练头目前来乞和。
因吴建瀛还有所犹豫,刘铭传一面派部将前往刘玉林处联络劝降,一面与潘鼎新率部进逼城下,刘玉林乘机挟持吴建瀛出城投降。吴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刘铭传以乡情、高官厚禄相引诱,将吴部驻南汇太平军1万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编为8营,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五月三十一日,刘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游击,并获赏顶戴花翎。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随即奉命进兵苏南。刘铭传与潘鼎新、张树珊等率3000淮军,由水路直扑福山。登岸后,骄兵轻进,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激战,被打溃。后来,在清朝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援助下夺下福山。刘铭传升“以总兵补用”,不久担任江苏狼山镇守使。随后,刘率部同其他淮军一起,连占太仓、昆山,攻下江阴县城。刘铭传又被升为记名提督。十二月,刘铭传乘机向无锡太平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巷战,俘守将黄子隆、黄德懋父子以下 2 万多人,被清廷“加恩赏头品顶戴”。
1862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刘铭传奉命率部参加合围常州的战役,由于城内太平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刘铭传等部淮军数次进攻均被打退,伤亡惨重,经过4个多月激战,才攻下常州这座孤城。淮军入城后,疯狂屠杀了护王陈坤书以下太平军将士近万人,刘因功被赏穿黄马褂。攻下常州、苏州以后,淮军实力大为扩展,刘铭传部已独立成军。辖有左、中、右3军,每军6营,共18营,另有炮营1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
1864年七月十九日攻陷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统帅曾国荃纵兵屠城、奸淫掳掠,三日夜火光不息,杀十余万[3][4][5][6][7][8];忠王李秀成率众突围不成,自殿后被俘遇害,尊王刘庆汉死战护幼主洪天贵福至安徽广德投奔干王洪仁玕,后又被堵王黄文金迎往浙江湖州,不久复回广德。刘铭传奉令跟踪追击,连陷湖州、广德,堵王黄文金重伤而死。洪仁玕、黄文英与洪天贵福辗转逃至江西石城被捕,先后被巡抚沈葆桢当众凌迟逾千刀殉难。当年14歳的幼天王更成为人类史上凌迟死刑纪录中最年幼者,刘铭传亦因此战功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9]。年仅28岁的刘铭传,一步步登上清朝军队的最高军衔,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1864年(同治四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时清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来源请求]。刘铭传淮军与僧格林沁军队互相轻视,互相彼此不支援。[10][11]僧格林沁部 1.1万多人马在高楼寨之战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
僧格林沁战殁半个月内,时任直隶提督的刘铭传率其亲兵铭军攻下捻军高楼寨,即僧格林沁战死之地。僧格林沁旧部总兵陈国瑞在参与高楼寨之战后幸存,誓言要为僧报仇,然先率僧残兵解嘉祥之围,没料到刘铭传先率铭军占领该地,因而大为不悦,双方互相冲突厮杀,死伤甚重,甚至刘铭传还软禁陈国瑞。后山东巡抚丁宝桢出面调停。曾国藩事后调查发现双方均有过失。因此支开两军,调刘铭传进军安徽北部,调陈国瑞进军河南。[12][13][14] 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
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洛红等遭遇,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九月,捻军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分为东、西捻军。曾国藩河防战略失败,引咎辞职,清廷令李鸿章接任。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4万人扩展到7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28个马营7000多匹战马中,约有13营3500多匹隶属铭军。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清廷授予刘铭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赏给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 3 个月回原籍(安徽合肥)休养。此时铭军已有 2 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
1883年12月(光绪九年十一月)法国军队进攻驻扎在越南红河三角洲东京(越南称“北圻”)的清军并占领了该地,中法战争爆发。初期清军战败,于1884年(光绪十年)5月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议和,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清朝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6月23日,法军要求清军撤离未果,发生军事冲突。7月下旬,两江总督曾国荃代表清廷与法国谈判失败,双方重启战端。
清廷早先已探知法军有意占领基隆煤矿,故已加强台湾防务。8月16日(六月廿六日),清廷重新启用刘铭传,命令其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9月9日(七月廿日),刘铭传抵达台北府就任。10月29日(九月十日),补授“福建巡抚”。[15]:101
刘铭传抵台后积极整备岸防,主张乱世用重典,并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渐使当地军民心悦诚服,万众一心,并得仕绅林维源、秀才丘逢甲协助。
1884年8月4日,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逼近鸡笼(今基隆市),并派一副官登岸谈判,要求守军于翌日上午八时以前将所有炮台交出,但守军置之不理。翌日,法军船舰在副司令利比士指挥下齐向当地炮台猛烈开火,并摧毁守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基隆没有腹地可以防守,将防守重点转移到北部山区与沪尾,法军遂登陆占领鸡笼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6 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狮球岭(今中山高速公路起点大业隧道与中兴隧道之上)。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 100 余人,狼狈逃回军舰。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廷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 23 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福建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于是,孤拔舰队得以再犯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两小时,伤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终于沦陷。但法军占领了基隆后,因不习于陆战,进攻狮球岭时,一进丛林,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为战,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却始终无法攻越狮球岭,一名法军军官在他的日记中说:“狮球岭拖住了我们四千兵力,目前除了基隆,所有的资源都在清国一方,如果遇到任何一名台湾原住民,也必定是清军的游击队。”
这时,法军在海军将领利士比的指挥下,也正在进攻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为保台北,地理形势上沪尾门户防御性非常低,法军几乎可从淡水河河口直驱大稻埕(当时台北最繁华的物资集散地,今台北市大同区迪化街一带),而基隆有狮球岭天然屏障,法军难以越过,刘铭传认为沪尾重于基隆,于是决定撤军弃守基隆,移师沪尾。因战况紧急,等不及告知朝廷军机处裁决,先斩后奏弃守基隆,在班师之前,刘铭传惟恐基隆煤矿落入法军之手,下令破坏全部采掘煤矿机具,同时炸毁矿井(今八斗子清国井),并烧掉所有开采出来储存的燃煤,作为必要防范措施。
利士比以战舰七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湘军孙开华等部的用兵之下,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到最后,法军弹药已罄,全线崩溃,只得奔向海滩,逃回舰上。在这场战斗中,法方自认死27名,伤49名;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余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通过这次战役,法国人不得不承认:“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自此以后,法国舰队撤往澎湖,加之基隆疫病流行,终使法军放弃台湾,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法军侵台的计划就此宣告破灭。
中法战争落幕后,清廷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便成为其首任巡抚;担任巡抚的刘铭传表示建设台湾的重要性:
“ | “中国自与外洋通商以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自古敌国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强也。…俄人所以挟我、日本所以轻我者,皆以中国守一隅之见,畏难苟安,不能奋兴。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彼族闻之,必先震詟,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16] | ” |
然而在改制的过渡期间,巡抚刘铭传与原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台湾道),即台湾的实际统治者刘璈(湘军出身)之间权责归属不明,加之保台战功之争深化两人间的派系矛盾,终于演变成二刘间的政争。抚道之争虽以刘璈获罪被流放告终,但过程中涉及冒功、诬告。
刘铭传对台湾建设的规划,原以军事为先[16],除希望在岛上建立战时可以自给的军工产业外,同时对清廷亟陈在台湾建立海军力量的迫切性;但受限于财政条件,只能先从兴利的近代化实业及增加税收两处着手。除建设多处炮台、兵工厂等现代化军备外,[17]他延续了沈葆祯的治台理念,展开大规模的近代化措施,包括推动抚垦、开办新式学堂、扩充行政区划、设最初的台湾铁路、福州和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间的海底电缆,办理电报、煤务、邮务……等,
刘铭传为确实推动山地行政及管理台湾原住民,成立台湾抚垦局,并设立“抚垦总局”于大嵙崁,其下再设八个地区抚垦局。此外,亦于台北设番学堂,赠与衣食、教算术、汉文、官话、台语及儒家起居礼仪,行土蕃汉化教育。但在“抚番”期间,刘铭传也同时对敌对的番人部落进行武力征讨,造成部分土番部落被歼灭,或是被迫逃离原本的活动领域,往深山迁徙。刘铭传并将汉人移往番人撤离的区域居住,导致汉番关系的紧张不断。知名文学家胡适之父,曾任台东直隶州知州的胡传,曾对刘铭传的“开山抚番”留下如此严厉的评语:
“ | 台湾自议开山以来,十有八年矣。剿则无功;抚则罔效;垦则并无尺土寸地报请升科;防则徒为富绅土豪保护茶寮、田寮、脑寮,而不能禁凶番出草。每年虚糜防饷、抚垦费为数甚钜。明明无丝毫之益,而覆辙相蹈,至再、至三、至四,不悟、不悔;岂非咄咄怪事哉! | ” |
1887年,刘铭传推动于台北大稻埕六馆街设立“西学堂”,是台湾第一个新式学堂,学习科目包含英文、法文、史地、理化、算数与测绘等。另外为培养实业人才,也于1890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设立“电报学堂”。[18][19]
1887年10月3日(光绪十三年八月十七日),刘铭传与兼署福建巡抚的闽浙总督杨昌濬会奏〈台湾郡县添改撤裁〉折,重新规划台湾的行政区划[注 1][15]:106。其中关于省城之事,则参照之前的福建巡抚岑毓英之提议,于原彰化县桥孜图(桥仔头)一地兴建省城[15]:107。10月24日(九月初八)奉准,于是台湾的行政区划正式改为三府、三厅、十一县、一直隶州[15]:108。
1887年(光绪十三年),刘铭传奏请兴建台湾铁路 (清朝),清廷准许自筹工款后即前往南洋招商,同年4月于台北大稻埕开工,台北车站亦座落于大稻埕。1887年5月20日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开工初期最先兴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经台北到新竹。同年大稻埕跨越淡水河之木桥竣工,是今台北大桥之前身[20]。7月18日,台北(大稻埕)至锡口(松山)通车。1891年(光绪十七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车,然通车前刘铭传即已去职。
此外,他还先后添购轮船八艘,远航南洋;鼓励农民种茶、棉、桑等经济作物、养蚕并拓展水利灌溉设施;清丈全省田赋;设官银局,造银币每年数十万两;引进发电机与电灯等。然而在推行上述新政的过程中,台省财政负担大增,规划或经营不善、官员贪污等问题一一浮现,甚而引发了民间的反抗,其中以1888年彰化县就因清赋问题而爆发以有力乡绅施九缎的叛乱最具代表性,结果只有少数新政项目得以持续推展。[21]
1890年(光绪十六年)10月5日,军机处以刘铭传在煤矿招商过程中的缺失,提交吏部要求革职处分,但获裁示革职留任。1891年(光绪十七年)1月7日,刘铭传呈请辞官。5月30日正式收到谕令。6月4日(四月廿八日)交接去职。
1891年刘铭传告老还乡,台抚一职先由布政使沈应奎署理,再由原湖南巡抚邵友濂接任。总结刘铭传驻台六年,始终未能建立游弋台海的海军舰队,而他为开拓财源而兴办的近代化实业,其深度、广度也有限,未竟全功;但仍开启了台湾官办近代化建设的先声,是清治二百十余年间治理最为积极的一段时期。
1896年初,刘铭传在家病逝,身前著述有《刘壮肃公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刊行问世。
刘铭传的骨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安葬,而是被放置在其后人的家中。2008年10月23日,刘铭传墓园的建设项目在安徽省肥西县正式动土。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于大潜山安葬。
刘氏出身的安徽肥西南分路乡于2006年2月更名铭传乡[22][23]。合肥市第八中学在该乡设有铭传高中校区,整合既有肥西翡翠湖初中、官亭中学、防虎学校、丰乐中学的教育资源[24]。
为了纪念刘铭传在台湾的建设,以其名命名的事物包括:
以刘铭传其人其事为本的艺文创作,出现在若干通俗电视剧中,包括:
影视作品 | 介绍 | 演员 |
---|---|---|
1999年台湾电视公司八点档连续剧,以姓名谐音的“廖闽川”为主角,诙谐地影射了刘铭传在台湾的事迹。 | 主演者包括张国立(饰演廖闽川)、陈亚兰(饰演廖闽川的妻子)等。 | |
2004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连续剧,由黄力加导演、张笑天等编剧 | 刘德凯饰演刘铭传。 | |
200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制播的连续剧 | 刘德凯再度饰演刘铭传。 | |
2014年民间全民电视公司(民视)制播的一部八点档连续剧;以1868年至1888年,20年间的台北大稻埕地区作为故事背景 | 由萧大陆饰演刘铭传(1885年至1891年间担任福建台湾巡抚)。 | |
2020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制播的一部纪录片,全片四集,每集50分钟,总长200分钟。第一集以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的观音桥事变起始,描述刘铭传临危受命,出山镇守台湾。第二集以中法基隆之战为内容,描述刘铭传在基隆之战所面临的挑战。第三集以沪尾大捷为起始,描述刘铭传弃基隆保沪尾,造成中法战争的战事扭转。中法战争结束后,也开启了刘铭传在台湾的现代化建设。第四集则描述担任六年台湾巡抚的刘铭传,却因宫廷斗争而被迫“辞官归故里”。 尔后,中日甲午战败,乙未割台的消息传至刘铭传故里,刘铭传吐血昏厥,数月之后离世,终年60岁。 | 无(纪录片中历史人物多采绘画呈现)。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