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過去留下來的事物 来自维基语录,自由的引用全书
楊振寧教授是繼愛因斯坦(Einstein)和狄拉克(P. Dirac)之後,20世紀最卓越的物理學家。無論是他在中國求學時期,或是日後躍升為石溪頂尖學者時期,激發他不斷思考的推動力,一直是源自於他對精確解析與數學形式的熱愛。他這種執著、投入的研究精神,使他在物理學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影響至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漸漸發現振寧所提出的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對科學界的意義更為重大,其影響甚至超越了為振寧贏得諾貝爾奬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後者是以左、右手套並非完全對稱的理論,全面否定宇稱守恆定律。這種挑戰既定思維,勇於衝破桎梏的創舉,確實令人撃賞。反過來看前者——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則是為全新的科學理念結構奠定基礎,經過30年的努力經營才看到了成果。許多現代理論與現代實驗所證實的物質現象都是建立在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上,並以振寧在45年前所推測的數學對稱概念為依據。
推翻舊科學理論與建設經得起考驗的新科學理論,這與城市重建或國際政治的道理是一様的,那就是破壞總是比建設來得容易。革命家可分為兩種: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和列寧(Lenin)屬破壞多於建設型;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則屬建設多於破壞型。毫無疑問的,振寧是屬於後者。振寧是一位保守的革命家,與富蘭克林、華盛頓的想法一致。他非常珍惜傳統,總是希望把破壞降到最低。對於西方科學的優良傳統以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他都同様珍而視之。
振寧很喜歡引用愛因斯坦的話,他説過,“數學乃創造力之泉源。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我認為單純思考是可以掌握現實的,就如同古人夢想中的那様。”在另一個場合,他又説:“一個人對物理學的貢獻,與他個人的品味、風格息息相關,這乍聽起來顯得有點荒誕。因為根據世俗認知,物理學必須從客觀角度來研究物質世界。然而物質世界包含結構,而個人對該結構的觀察,將受其個人的喜好厭憎所影響,而所謂喜好厭憎正是個人品味、風格之體現。因此個人的品味、風格對科學研究之重要性,並不亞於文學、兿術與音樂,這根本不足為奇。”振寧在數學方面別具天賦,這可以從他的許多研究成果中看得出來。振寧的研究規模無論大小钜細,處處盡顯睿智風範,令人折服。他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時,總是看得更為深遠、透徹。振寧不愧是繼愛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後,另一位氣質超凡的偉大科學家。[4]
现在再谈到燕大及一般教会学校的缺点。教会传教士大多数是来自欧美各国,他们的人生观是趋向个人主义,这和传统的东方社会有很大的出入。就个人的本领而论,燕大的校友大多数可以在社会立足,负一部分责任,只因他们的活动以个人的兴趣为中心,极少从事集体的行动,所以他们很难争取领导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