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瑠公圳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的灌溉水圳系統,為清朝乾隆年間由墾戶郭錫瑠(瑠公)興建,用於灌溉今臺北市東側松山地區的農田。今日幾乎已經全部予以填平或荒廢,只在臺北市東側、新北市新店區內仍殘留幾小段水道。
由於20世紀以來臺北市區地景的快速變遷,一般大眾常對於瑠公圳的切確路線有錯誤認知。新店區的「大坪林圳」、臺北市區的「霧裡薛圳」常被誤列入瑠公圳範圍,實際上此三圳原先使用不同的水源、擁有不同的管理者、流經不同的灌溉區域,只是後期管理組織合併而導致誤解。更多人將今臺北市新生南路、新生北路高架橋下、於1930年代興建的「堀川」(特一號排水溝)誤以為是瑠公圳,但前者只是在部份路段與「霧裡薛圳」的渠道相鄰,兩者用途更大相逕庭。
瑠公圳為郭錫瑠(後人尊稱為瑠公」)所規劃創建。瑠公原利用陂塘開墾興雅庄一帶土地,但因陂塘只能仰賴天候積蓄雨水,加上土石淤積,於是水源漸漸不足。
雖然臺北盆地內河流水源充沛,可是水面與地面間有不小落差而無法直接取用,且河運船隻來往頻繁、河面寬廣,也無法築堰提高水面。瑠公溯新店溪往上探勘後,發現上游水源可供利用;於是他變賣家產,於1739年 (乾隆4年) 創「金順興」號,集眾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開鑿水圳,打算引水十數公里至自己的墾地。工程最大困難為必須人力鑿穿岩壁做導水隧道 (石硿),但因鄰近為泰雅族原住民活動範圍,在施工過程中常遭到攻擊,因此花費十數年仍無法完成。[1]
1753年他與大坪林五庄締約,改由五庄墾首蕭妙興等人另合股組成「金合興」號接手施工。1760年 (乾隆25年),終於鑿通石硿圳路,共歷時22年完工。當時稱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興號與瑠公共用水源:前者修築渠道、給水路,灌溉新店大坪林地區,稱為「大坪林圳」;後者則另修渠道幹線通過新店地區,並築木梘導水跨景美溪,經過今景美、公館、大安區、信義區、松山等地,稱「瑠公圳」。[2]
隨後瑠公擔憂水源不足,故將取水口改往跨過青潭溪的更上游,今青潭堰北側。
跨景美溪的渡槽最初使用平底木梘,但被兩岸往來民眾當橋樑使用,頻繁踩踏而損壞。瑠公便大量購買水缸、去底後相接通埋在河床下做暗渠,改採倒虹吸方式。但1765年8月(乾隆30年),臺北受到颱風侵襲,大雨造成山洪暴發,瑠公圳暗渠全毀,瑠公因此抑鬱成疾,於年底病逝,享壽61歲。
之後,其子郭元芬繼承父志,將該渠重建整修完成。仍用木梘跨過景美溪,但換為尖底使人無法通行。又於1773年 (乾隆38年) 將取水口改至今碧潭現址 (溪對岸是永豐圳取水口),再另築導水渠道通往景美溪梘,此水道稱「下埤大圳」。[3]整修過後的瑠公圳,成為灌溉台北市東側的重要水源。
水圳傳至郭家第三代時,即將大加蚋堡部份權益以4,030兩銀賣給板橋林家的「林安邦」號 (林平侯)。傳到第四代郭章璣時,更因災損嚴重無力修復,於1828年以7,400銀元將一半權利賣給板橋林家「林本源」號。隔年又再連續豪雨破壞水圳,只好再以4200銀元賣出剩下權利。瑠公費半生心血的水圳,在通水五、六十年後即全被他人掌控。此後部份水圳權益交易頻仍,但一直由板橋林家掌握絕大多數。
臺灣總督府於 1901 年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4]。瑠公圳也就因此與霧裡薛圳、大坪林圳一起被公告為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公共埤圳」,受官方監督。到了1907年,更與上埤一起併入受「瑠公水利組合」 (今「瑠公農田水利會」) 管理。到 1910 年,又加入柴頭埤、雙連埤、大竹圍埤、三板橋埤、下埤、上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鴨寮埔埤、牛車埔埤、蝴蝶埤、永春埤、中埤。並修改整理水路,統一水源、填平不須使用的陂塘、廢止多餘的水道。
最後於1917年(大正6年),官方以5,525圓收購板橋林家名下所有瑠公圳產權,移轉給瑠公水利組合。
在今國道3號碧潭橋下取新店溪水,流過新店大坪林,跨景美溪後經景美街區 (清朝時期經景美街,合併後改走景文街)、羅斯福路,在萬盛街處與原霧裡薛圳立體交叉,到公館止為幹線。
之後分成東西兩條幹線:東邊的第一幹線過蟾蜍山北側,沿線經過頂內埔、下內埔、六張犁、興雅庄,到達錫口、上下塔悠庄;西邊的第二幹線(霧裡薛圳)則經公館與今新生南路西側,在溫州街附近分為三條支流,流往中崙、復興北路、古亭。
在景美街分出,沿景美山山腳往北,至靜心中學南邊(興福)。
自公館開始,後沿著蟾蜍山西側、芳蘭路、辛亥路三段157巷、臥龍街151巷、和平東路三段228巷、信安街向東北行,經六張犁,沿基隆路、延吉街、寧安街,到民生東路四段與光復北路口附近的「司公汴」。此路線部份為日治時期整併興建並非原本清代的瑠公圳。
在今民族國中旁分出,進入國立台灣大學校園,流經台大校園內的農場、生態池、舟山路、小椰林道及醉月湖,流經和平東路二段96、175巷最後至大安國中北側大安路二段3巷附近。
本支線常常與板橋林本興一族所興建「大安圳」搞混,實際上兩條水圳無直接關係之外距離也差得很遠。
基隆路二段「車層汴」處分出,沿信義路南邊在象山公園(原中強公園)接上信義路五段、六段,經福德街抵中坡附近。中有分支延虎林街往北(五分埔)。
靠近山邊有蝴蝶陂、永春陂、中陂等埤塘。
在延吉街與市民大道路口附近的「頂店仔汴」分出,大致沿著市民大道 (原鐵路縱貫線) 南側向東至台鐵台北機廠(興雅)。
「頂店仔汴」分出,沿著市民大道 (原鐵路縱貫線) 南側向西至復興南路一段路口附近(中崙)。
在八德路三段「蕃仔汴」處分出,至截彎取直前的基隆河河曲(舊里族)。
民生東路四段與光復北路口附近的「司公汴」分出,經松山機場西南側至民族東路(下埤頭)。
原為霧裡薛圳後段。霧裡薛圳是台北盆地內最早有興建紀錄的水圳,建於清雍正年間,乾隆年間周永清籌措資金重修,灌溉台北市西側;因當時水源來自霧裡薛溪(今景美溪),於是稱為霧裡薛圳。後段併入瑠公水利組合後,前段改為排水溝渠,導入新店溪內,現今仍有多段跡循可探查。[5]
1940年代起,隨著台北市產業結構改變與人口移入,農田大量改為建地,而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圳道便遭棄置,填平改為道路、改建為溝渠,甚至直接被排入污水。到了2000年後,瑠公圳幹線僅剩新店區約五公里渠道。
在瑠公圳停灌之後,位於台大校園內的大安支線和第一霧里薛圳支線,因校地整建,圳道被填平或加蓋。2001年台大校務會議通過「瑠公圳台大段親水空間復育計畫」,計畫的路線以舊圳道為主,南端為農學院實驗農場,經舟山路、振興草坪、小椰林東緣、思亮館前、轉數學館前,達醉月湖,全長1.8公里[1]。
2005年,台北市政府興起重現瑠公圳計劃,不過以「綠之網」[6] 為代稱的該計劃,其路線規模尚未確定。
臺北縣政府(五都改制後改為新北市政府)則希望藉由重新規劃新店溪段及民眾參與,針對瑠公圳二側整體景觀風貌改善,還給在地居民一個公共空間,並賦予瑠公圳重現風華的機會,促進觀光、使休閒發展及碧潭風景區之腹地擴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