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

中国古代对狮子的称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狻猊

狻猊拼音suān ní注音ㄙㄨㄢ ㄋㄧˊ),又写作狻麑,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录的一种兽类。最初指狮子,后来又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其形象常常出现在佛教法座铜镜香炉脊兽上。

Thumb
北京故宫太和殿仙人走兽,第七个兽为狻猊
Thumb
高丽青瓷狻猊香炉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Thumb
狻猊葡萄镜。萨克勒博物馆
Thumb
石家庄出土3-4世纪佛陀坐像,法座两侧为狻猊。萨克勒博物馆

历史

关于狻猊的记录最早见于《尔雅》和《穆天子传》。其中《穆天子传》是说狻猊是一种脚力超凡的走兽,《尔雅》则记录得更为细致,称狻猊长得像虦猫(老虎),以虎、作为食物。[1]:191[2]:18

晋朝郭璞为《尔雅》和《穆天子传》作注,表示狻猊指的就是狮子[1]:191[2]:21后世习用“狮子”一词,“狻猊”只用作一種存有古意的别称。[3]:84

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只从印度波斯等处引进,因此学者认为“狻猊”也是外语的音译。薛愛華推测其音译自某种印度语言中某个发音类似于*suangi 的词。[3]:84林梅村认为其音译自于阗塞语sarvainai[4]:89[5]:421

明朝流传龙生九子之说,具体说法不一,而狻猊常常被列入其中。[6][7]

造型艺术

汉字文化圈的艺术品上常常出现狻猊的形象。例如狻猊葡萄镜(俗称海兽葡萄镜),镜背用棱脊划分内外两区,内区以狻猊和葡萄为主纹,纹饰皆作高浮雕。狻猊葡萄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唐朝很有特色的青铜镜。[8]

李东阳《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称,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6]佛教以狮子作为佛陀的象征,常在佛陀法座上刻画狮子形象,称为“狮子座”、“狻猊座”或“猊座”。[9]:186[10]:242-249[11]:111日语又仿照“陛下”、“殿下”等说法,从“猊座”中引申出“猊下”(げいか geika)一词,作为对高僧或佛教宗派领袖的尊称[12]

杨慎《升庵集》“龙生九子”称,金猊“性好烟,故立于香炉”。[7]中国古代盛行焚香文化,唐的香炉盖常常做成狻猊的样子,其形象固定为张着嘴,烟从口中冒出。则出现了一种大型金猊炉,整体制作成狮子的形象。[13]

尽管一般将狻猊视同为狮子,但在中式传统建筑脊兽中,狻猊与狮子也会同时出现。如紫禁城太和殿屋脊上的仙人走兽,第三个为狮子,脑后的毛发为螺髮;第七个为狻猊,脑后的毛发为披肩的鬃毛,因而又称“披头”。[14]:200

大众文化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