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差異女性主义(英語:Difference Feminism),是女性主義的流派。該女性主義承認性別間有所差異,而要求提升受傳統貶抑的女性價值。[1]
差異女性主义,主張男女之间有生理或其他的差異,但該差異不能作為價值判斷性別間道德地位的理由。 [2]
“差异女性主義”一词,誕生於1980年代和1990年代美国女性主義的“平等与差异爭论”中[3]。1990年代,女性主義者將“差异”与“平等”視為二元逻辑,透過后现代或解构的進路,消解或懸置这种二分法。 [3][4][5] 而差異女性主義一詞隨之失宠,變得鮮少使用。
差异女性主義不需要本质主义作為前提。大多数差异女性主義都没有论证女性特質、女性传统價值觀、思维习惯(“认识方式” )[6]或人格特征之间,存在著生理的、内在的、非历史的或其他“本質”上的联系. [7]这些女性主義者只试著承认,在此刻,女性和男性存在明顯的差异,并探索被贬低的“女性化”氣質。 [8] 这种差异女性主義也被称为性别女性主義(英語:gender feminism)。[9][10]
某些差異女性主義的分支,如瑪麗‧戴莉,不仅认为女性和男性不同,具有不同的氣質,或不同的认知方式,更認為女性及女性氣質优于男性。[8] 尽管关于戴莉的女性主義是否是本质主义一直是爭議,但这种观点不需要本质主义作為前提。[11][12]
1980年代,一些女性主義发展差異女性主義,回應當時流行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在爭論脈絡中,称为“平等女性主義”)。平等女性主义,强调男女之间的相似性,因男女在能力、理性等方面並無不同,故以此主张平等对待女性。虽然一樣以男女平等为目标,但差异女性主義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并认为为了男女平等,平等对待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不是必要的。 [13]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致力在社会和法律上促進性别中立化,因为社會法律上的性别差异對待是自由民主中权利和参与的障碍。而差异女性主義则认为平等女性主義主張的性别中立化伤害了女性,藉由“強迫她们模仿男性,剥夺她们对社会的独特贡献,或讓她們參與有利於男性的社會競爭”。 [14]
差异女性主義追溯其自身來源至19世纪的早期思想,如德国作家Elise Oelsner[譯名請求]。她认为除应该允许女性进入本來男性限定的领域和机构,如科学界,这些机构同時需要改变,需要承認被传统贬低的女性价值。Elise Oelsner認為,「女人的優越天性」能改革科學,使其更平等、更自由。[15]在護理方面,差異女性主義影響了护理伦理。在后一点上,许多女性主義者以“女性主義有什么不同?”的方式重新阅读了“差异女性主義”一词。 (例如科学实践)而不是“男女之间有什么区别”? [6]
某些第二波女性主義者的思想,如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和激進女性主义神学家玛丽·戴利,常被論者視為是“本质主义”。[1]哲學上的本质主义中,是相信事物擁有使自身成為自身的本质與屬性。[16]性別政治中,性別的本质主义意味着“女人”和“男人”具有无法改变的固定本质或特性,例如行为習慣、思考慣性及人格特征等。
然而,克瑞西達·海斯等女性主義学者批評以“本质主义”解釋戴利和吉利根的思想。她们认为“本质主义”的指控通常是滥用术语,而不是基于证据的批评 [17][18],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吉利根[17]或 戴利[19]的观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