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梭的萬能工人》(英語:R.U.R.),是一套1920年的科幻舞台劇,由卡雷尔·恰佩克以捷克语編寫。「R.U.R.」全寫是「Rossum's Universal Robots」,意即「羅梭的全能機械人」,該句英語短語常用作劇本的副標題 。[1]該劇於1921年首次演出,並定下機械人的英文「robot」並對科幻文學有着深遠的影響。[2]
《R.U.R.》出版後迅速成名,並在其出版初期有着具大的影響力。[3][4][5]到了1923年,它已被翻譯成30種語言。[3][6]
該劇開始於一個用有機合成物製造人造人的工廠,那些人造人被稱「機械人」(robots)。相對現代所稱的機械人,這些生物比較像賽博格和复制人,因為他們外表和人類無異,他們甚至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看來快樂地服務人類,但情況慢慢改變,一個對人類懷有敵意的機械人帶頭反抗人類,導致人類滅亡。 恰佩克其後用了同一主題,但以另一個方式創作了《山椒魚戰爭》:故事中人類成為社會中奴僕階層而非滅絕。
《羅梭的萬能工人》情節黑暗但有希望,約翰·克魯特讚揚《羅梭的萬能工人》是一套「含超凡智慧與近惡能量的劇作」,並將該劇列入其中一部戰時的經典科幻作品。[7]
斜線分隔不同譯名。
人類
機械人
第一幕
一個主要工業國的總統女兒海倫娜,來到羅梭的萬能工人(R.U.R.)公司的工廠島,R.U.R.的總經理多明向她介紹公司的歷史。公司始於1920年,羅梭(Rossum)來到這個島研究海洋生物,在1932年他在這裡意外地發現一種化學物質的活動和原生質(protoplasm)相似,但它不會介意被隨意撞倒。羅梭嘗試以此製造狗和人,但不成功。羅梭的外甥小羅梭前來見他。老羅梭不斷嘗試製造生物,試圖證明不只神能造物,甚至推翻神的存在,但小羅梭只想賺大錢,兩位羅梭因此爭吵不斷。最後小羅梭把他的叔叔困在實驗室裏,讓他繼續玩弄他的怪物,而自己則建立工廠,並生產出成千上萬的機械人。回到現在,機械人已成為平價的,在全球有售,讓生產成本降至五分一的必須品。海倫娜與法布里、高爾博士、艾奎斯特、伯曼和赫爾曼會面,向他們說明自己代表人道聯盟(League of Humanity),組織是一個主張「解放」機械人的人權組織。工廠的經理們認為機器人和其他大型電器沒分別,覺得這是一個可笑的提議。海倫娜提出的一個要求是,機械人必須得到報酬,使他們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機器人並沒有「喜歡」的東西,海倫娜最後被說服人道聯盟是浪費金錢的組織。多明和海倫娜更墜入愛河,並訂了婚。
第二幕
十年過後,海倫娜和她的侍女娜娜談起一件當時事件:人類的出生率正不斷下降。海倫娜和多明憶起他們遇見的一天,並總結了過去十年來的世界史,機械人成為了全球經濟的支柱。海倫娜又參觀了高爾博士展示的新實驗機械人:男機械人維迪斯和女機械人海倫娜,兩個機械人都比過往的版本更先進,功能更齊全。海倫娜秘密地燒掉用來製造機器人所需的秘方,而機器人的起義亦來到羅梭島,幕終。
第三幕
一眾主角感覺到機械人的普及化產生了危機,憶起巴別塔,他們討論機械人只能以它們的語言溝通是否可取。當一眾機械兵團圍攻工廠,海倫娜透露她已把製造機器人的秘方燒掉。一眾角色為人類的結束哀嘆着,但又捍衛着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儘管這導致他們即將來臨的死亡。其間伯曼試圖和眾機械人談判但不果,繼而被殺。機器人強攻工廠,殺死艾奎斯特以外的所有人類,因為它們認為艾奎斯特像機械人般以自己雙手工作,所以放過他。[8]
終幕
過了數年,所有人類都因為機械人革命而死去,剩下艾奎斯特一個。艾奎斯特一直致力于重现製造機械人的秘方,但他毕竟不是一個科學家,秘方並沒有任何進展。他一直央求機械人政府搜索倖存的人類,機械人試過,但沒有任何進展。機械人政府的官員向艾奎斯特下令,要求他完成秘方。後來它們乞求他,即使要殺掉和剖開其他機械人亦在所不惜。艾奎斯特最後屈服於宰殺機械人,讓故事回到了第二章的景況,對此艾奎斯特深惡痛絕。而兩個機械人普里默斯和海倫娜產生了人類之間的情感並愛上對方。憑直覺,艾奎斯特要脅要先剖開普里默斯繼而是海倫娜,它們各自要求犧牲自己而放過對方。艾奎斯特意識到,他們是新的亞當和夏娃,並給他們掌管天下。
恰佩克劇本中的機械人(robots)並不和大眾現今所認識的一樣,是一件「有時與人類相似的機械裝置」。[9]它們並不是金屬製或機械化的,而是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人類的生命體。在劇本的開首有這樣有趣的一幕,海倫娜不相信她未來丈夫多明的秘書是一個女機械人:
多明:蘇拉,讓格洛里小姐見見你。
海倫娜(站起來並伸手):你好,在這裡工作很辛苦吧,要和外面的世界隔絕。
蘇拉:我不清楚外面的世界,請坐。
海倫娜(坐下):你來自哪裡?
蘇拉:來自這間工廠。
海倫娜:噢,你在這裡出生。
蘇拉:對,我是在這裡製造的。
海倫娜(嚇了一跳):甚麼?
多明(笑了起來):格洛里小姐,蘇拉不是人類,「她」是一個機械人。
海倫娜:噢,真對不起… [10]
狹義上,他們像更現代觀念中的人造生命體,如仿生人(Android)、《银翼杀手》中的人造人或新一輯《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的賽隆人,只不過在恰佩克創作的那個時期,人們並沒有現代基因工程的概念(DNA對遺傳的重要性到了1952年才得到證實)。劇中有提及製造機械人皮膚的揉搓槽(kneading-troughs)、盛載肝和腦的大桶,以及生產骨骼的工廠;神經纖維、動脈和腸臟紡製於工廠的線軸(spun on factory bobbins),最後機械人就如汽車一樣組裝而成。恰佩克的機械人雖是生化機器,但它們仍需被「組裝」(assembled),而不是自然「出生」(born)和會「成長」(grown)的。
此劇首創的機械人英文「Robot」取代了其他較舊的字詞如「automaton」(自動機)或「android」(仿生人)。在捷克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當中,卡雷爾·恰佩克稱他的哥哥約瑟夫才是「Robot」的真正始創者。[11]在捷克語的原文中,「robota」意指農奴制底下,為地主工作的下人。「Robota」亦是由「rab」衍生出來,意指「奴隸」(slave)。[9]
機械人系列和机器人三定律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認為恰佩克的劇作十分差,但是對於創立「Robot」卻有着不朽的地位,因為它的貢獻不僅英語,通過英語,「所有語言的科幻小說都能寫成了」。[2]
劇本在1920年於布拉格出版,並於翌年在市內首次演出。英文版本由保羅·塞爾弗(Paul Selver)從捷克語翻譯而成,並由奈傑爾·普萊費爾搬上英語舞台。塞爾弗的譯本刪減了劇情並刪去名為「達蒙」(Damon)的機械人角色。[12]巴西爾·迪恩於1923年4月為衛安登公司(Reandean Company)製作了於倫敦聖馬丁劇院上演的《羅梭的萬能工人》。
舞台劇於美國的首演是在1922年10月於紐約市的加里克劇院,演出了共184場。史賓塞·屈賽和帕特·奥布莱恩飾演的機械人成為他們在百老匯的首次演出。[13]這套劇亦有於1923年在芝加哥和洛杉磯上演。[14]於1930年代末,該劇亦曾被美國的聯邦劇場計劃搬上紐約木偶劇院(Marionette Theatre)的舞台。
1989年,克勞迪婭·諾瓦克-瓊斯(Claudia Novack-Jones)的新譯本把過往被刪減的原素重新加入劇本內。[12][15]
1935年4月,蘇聯上映了改編自《羅梭的萬能工人》的電影"Гибель сенсации"。1938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播放了一個35分鐘的改編版,這次是歷史上科幻作品於電視的首次播放。[16]1941年,英國廣播公司電台將《羅梭的萬能工人》改編成廣播劇。1948年,英國廣播公司第二次將此劇搬上電視螢幕,不過這次是90分鐘的完全版。這次的電視版由帕特里克·特勞頓飾演維迪斯(Radius)一角,而特勞頓後來成為第二位飾演異世奇人的演員。英國廣播公司改編的這三個版本都沒有在其存檔中永久保存,直至公司的第三電台於1989年再把此劇改編,並公開發售。荷里活耳朵劇場亦有將劇本未刪剪地改編成廣播劇,並收錄在合集「2000x: Tales of the Next Millennia」之中。[17][18]
2010年8月,葡萄牙裔多媒體藝術家萊昂內爾·莫拉創作的《R.U.R.:機器人的誕生》(R.U.R.: The Birth of the Robot)於巴西聖保羅上演。受了恰佩克的《羅梭的萬能工人》啟發,表演使用了真正的機械人與真人演員於舞台上互動。[19]
2012年的電子搖滾音樂劇《拯救機械人》(Save The Robots)用了《羅梭的萬能工人》作為創作的基礎,簡略地改編而成。此劇於5月11日在紐約市上演。[2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