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Sign in
AI tools
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Loading AI tools
全部
文章
字典
引用
地图
Prout’s hypothesi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ound in articles
威廉·普洛特
Benfey, O. Theodore.
Prout
'
s
Hypothesis
.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52, 29 (2): 78–81. doi:10.1021/ed029p78. Brock, W. H.
Prout
'
s
Chemical Bridgewater
普洛特假說
普洛特假说(英語:
Prout
'
s
hypothesis
)是 19 世纪早期的一次尝试,试图通过有关原子内部结构的假说来解释各种化学元素的存在。 1815年和1816年,英国化学家威廉·普洛特发表了两篇论文,他在论文中观察到当时已知元素的测量原子量似乎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
質子
來。在1815年,英國自然神學家威廉·普勞特(英语:William
Prout
)假設所有原子都是由氫原子構成,這是由於普勞特注意到各種氣體的密度大約為氫氣密度的整數倍數。這被稱為普勞特假設(英语:
Prout
'
s
hypothesis
)的提議啟發物理學者進一步論述,完成很多更精確的相關實驗,改善出原子
原子理論
而从他自己及他的学生玻尔和亨利·莫斯利的研究工作中,他得知任何一种原子内部的总正电荷总是氢核所带电荷的整数倍。同时,当时测定的许多元素的原子量依据普劳特假定(英语:
Prout
'
s
hypothesis
)都近似等于氢的原子量整数倍。由此可以看出氢原子是最轻的原子。由此,他总结道,氢核是一种单一粒子并且是所有原子核的一种基本组分。他将
电子
十九世紀初期,约翰·道尔顿發表現代原子論。同時期,威廉·普羅特(英语:William
Prout
)主張,每一種原子都是由單位粒子組成,而這單位粒子就是氫原子。然而,學者做實驗獲得很多不符合普羅特假定(英语:
Prout’s
hypothesis
)的結果,例如,氯元素的原子量被測得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