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Sign in
AI tools
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Loading AI tools
全部
文章
字典
引用
地图
Human condition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ound in articles
实是性
有很多种不同的含义——可能只是指“事实性”(factuality)和“偶然性”,也有可能是指关于人类存在(
human
existence)的种种棘手的境况(英语:
human
condition
)(intractable conditions)。 最早使用这个术语的是德国哲学家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人的境况
人的境況(英語:The
Human
Condition
),亦翻譯作「人間條件」、「人的條件」、「人類的處境」等名稱,是漢娜·阿倫特的政治哲學著作,出版於1958年。 漢娜·阿倫特在本書中清楚描繪出的政治哲學,主要是對於集體主義的觀察,並設法考察政治的根本意涵。 本書原名「The
Human
Condition
人生哲学
知識論、邏輯、形上學、社會哲學及政治哲學的學術性研究。在非正式的辭令當中,個人的哲學觀則被稱作「人生哲學」,旨在解決對人類狀態(英语:
human
condition
)的存在性問題,即生命的意義。人生哲學也指哲學思維中的一個特有概念——「生活型態」,最早在德國生命哲學運動中獲得推廣,其代表性人物是威
公共领域
ISBN 978-7-03-04878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简体中文) Arendt, Hannah. The
Human
Condition
(2nd ed.).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1958]:
智商和全球不平等
作者在此書中把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本地生産總值、收入平等程度、高等教育入学率、出生时预期寿命、民主化程度五項指標歸入“生活條件質量(Quality of
Human
Condition
, QHC)”,認爲平均智商和生活條件的品質密切相關。 書中2005年的測值和估值: "*" 理查德·林恩和塔圖·万哈宁的估值. 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