钷84种元素中(钋以前)最不稳定的元素。如同大多數稀土元素,钷只表现出一种稳定的氧化态,即+3。 1902年,博胡斯拉夫·布劳纳(英语:Bohuslav Brauner)提出有一种当时未知的元素,其性质介于已知元素钕(60)和钐(62)之间;1914年,亨利·莫斯利证实了这一点,他测量了当时所有已知元
镨钕,德拉方丹关于镨钕本身非纯金属的猜测,却未能为该研究所证实。 为确定镨钕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门捷列夫的好友博胡斯拉夫·布劳纳(英语:Bohuslav Brauner)对该“元素”开展了研究。研究过程中,布劳纳却发现来自不同矿产的镨钕样品中镨钕“元素”的原子量不一致。1882年,布劳纳指出该现象可能
镨名為praseodymium,其中前綴praseo出自希腊语πρασιος,意为韭菜绿。其實早在1882年,博胡斯拉夫·布劳纳(英语:Bohuslav Brauner)就已经提出了didymium的复合性质,但没有通过实验將其分离。 儘管屬於稀土元素的一員,鐠在地殼中並不算特別稀有的元素,在地殼中的占比為9
稀土元素,表明其中仍有未知元素存在。1901年,以分段結晶法從這些氧化物中分離出了新元素銪。 1902年,捷克化學家博胡斯拉夫·布勞納(英语:Bohuslav Brauner)發現週期表所有相鄰的已發現稀土元素中,釹和釤之間的性質差異是最大的,因此他推測兩者之間有一個未知元素。 1907年,法國化學家喬治·佑爾班(英语:Georges
元素周期表间的性质渐变和第2族钙-锶-钡-镭的表现其实是一致的。 将镧系元素从周期表主表中分离出来的做法是由捷克化学家博胡斯拉夫·布劳纳(英语:Bohuslav Brauner)于1902年首创的。他将这些元素放在了第4族锆元素的下方。这种编排模式是基于“小行星假说”而创设的,该假说类比太阳系中小行星通常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