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 33輕型坦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MR 33輕型坦克

裝甲偵察車 雷諾1933型,通稱AMR 33,又稱雷諾VM。AMR 33是一款成型於二戰前,並參與二戰的法國輕型雙人[2]坦克。它還曾經由中華民國使用。

事实速览 裝甲偵察車 雷諾1933型通稱:AMR33, 类型 ...
裝甲偵察車 雷諾1933型
通稱:AMR33
Thumb
現藏于索米爾裝甲博物館的AMR33
类型輕型坦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34年(或1935年)至1940年[1]
使用方 法國
 中華民國
 納粹德國[2]
生产历史
研发者雷諾
生产商雷諾
衍生型AMR 35[1]
基本规格
重量5噸[1]
长度3.504米[3]
宽度1.6米[1]
高度1.727米[1]
载员2人(車長,駕駛員)[1]

装甲13毫米[1]
主武器1挺 7.5mm賴貝爾機槍[1]
副武器
发动机瑞麗安思達拿(Reinastella)8缸液冷汽油機[1]
84匹 ( 千瓦)[1]
功率/重量16.8匹/噸
作战范围公里
速度60公里/小時(公路)[1]
关闭

歷史

在一戰中,法軍就曾小規模使用裝甲車。但是這些裝甲車越野能力都不佳。法国的坦克部队在面臨1935年德国重整军备時开始扩军,而AMR-33型則是當時法军新增的轻型坦克之一[4]

1931年法軍提出需要三種類型的裝甲戰鬥車輛,其中之一就是偵察車(AMR)。這類車輛要求是全履帶式,裝備1挺7.5mm機槍,由兩名乘員操作。而雷諾公司就造出了一種合乎AMR要求的車輛。在實驗後,當局於1933年訂購了123輛。法國軍方將其命名為雷諾AMR 33 VM。[1]

性能/設計

AMR 33的車體使用鉚接結構,駕駛員坐在前面,車長坐在後置的炮塔中。發動機位於底盤的右前方。其懸掛系統不太尋常,中間由兩組雙輪轉向架組成,而前方和後方分別是傳動輪和從動輪。武器是一門7.5mm機槍。[1] 總而言之,AMR33的戰鬥力並不強,主要是用於承擔偵察任務。[2]

服役

Thumb
AMR 33

AMR 33參加了法國戰役。法國投降後,一部分被德軍虜獲。[2]

他國的使用

 中華民國

1930年代中期,中華民國自法國購買了一批AMR33/35,買主不明,可能是滇軍。這批戰車後由中央軍裝甲部隊使用,並參加了緬甸戰役[5] 根據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三十年畫史中的照片,是一種AMR33/35中一種特異的機砲型[6]

 納粹德國

從法軍手中虜獲而來,編號為Pz. VM 601(f)。[2] 一部分德軍手中的AMR 33被拆除炮塔後安裝固定式80mm臼炮[1]

腳註/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