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龙舟说唱,是出现于广东粤语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说唱者手执龙舟杖,胸挂小锣小鼓在街头边走边演唱七字句歌曲。目前最为标准的龙舟说唱流传于顺德杏坛镇。龙舟说唱也是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龙舟说唱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分类 | 曲艺 |
序号 | 267 |
编号项目 | V-31 |
登录 | 2006年 |
广泛分布于珠三角地区 |
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龙舟说唱,艺人多在渡船上以广州或周边地区方言在渡口、大街或酒楼等公众场所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头部有木雕龙船的木杖,胸前挂着小锣和小鼓,边敲边唱。[1]佛山周边地区河道交错,人们喜欢参与龙舟活动。龙舟说唱正是利用这个风俗,利用携带“龙舟杖”的表演形式吸引客人[2]。
龙舟说唱的说唱词由七字句组成,即每句话七个字,内容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劝善祝颂为主。目前流传下来的古说唱词有《八仙贺寿》、《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凤仪亭诉苦》等。辛亥革命前后,曾有评论时局的“社会龙舟”(或称“政治龙舟”)说唱词,代表作为《社会龙舟庚戌年广东大事记》[1]。
对应顺德的乡土式龙舟,南海区(前南海县)西樵镇也有龙舟说唱,又称“文人龙舟”。这里的说唱据说源自“讴歌大王”黄鲁逸,他将“粤讴”、“班本”结合到龙舟词中,自成一格。与顺德地区的相比,南海的龙舟说唱并无每句字数限制,比较随意[3]。
据称在惠州地区也曾有客家方言的龙舟说唱。演唱者多为行乞艺人,基本表演方式相同但使用客家话说唱。有表演者会用竹板代替锣鼓打拍子。其演唱的作品主要有《梁四珍》、《金叶菊》、《王老赞》等[4]。
龙舟说唱的来源未有正式記錄,但有多個傳說,主要说法是顺德县的一个破落大户的后人首创,也有说法是天地会等反清组织为宣传而编创[1][5]。表演者多以收入低下的卖艺人为主,他们在广东境内四处走动表演,龙舟说唱因而得以传播开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久,顺德曾组建40人的“顺德龙舟粤剧团”,到各地表演谋生。该剧团于1954年解散,之后艺人各自活动。到了1960年代,文觉非的作品《倒卷珠帘》以後没有新作品出现。文化大革命时龙舟说唱被彻底禁止[6][1]。
龙舟说唱的参与者老去,新的继承者却不再自然产生[7]。2003年开始「杏坛文化站」对愿意学龙舟说唱的年轻人奖励500元,但一直无人问津[1]。
2003年,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白薇及相声演员吴家耀、说书演员崔大纶等在佛山地区尤其是顺德多处寻访,终于在杏坛镇北秀村发掘到几近消亡的“龙舟说唱”,并在当地的龙伯的家里发现了一根“龙舟杖”。他们在广州依照设计图仿制了一把龙舟杖[8]。2005年广州民俗文化节上,吴家耀手执龙舟杖表演龙舟说唱,吸引到媒体的关注[9][10]。
2005年顺德杏坛统计当地熟练掌握龙舟说唱的只有6人,6人中年纪最小者為70岁[7]。他们即使是演出,也只是在春节期间出演[1],其中以伍于筹、尤学尧的说唱为著称。2005年年底,龙舟说唱登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并于2006年正式公布[7]。
自评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珠三角各地政府更加重视龙舟说唱的传承及发展工作。2006年,在顺德“民俗民间艺术培训基地”开始运作,龙舟说唱作为一个主要项目开班,第一批学员约有30人,但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家,最年轻的也在40岁以上。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主要技巧。这批学员将自己编写的说唱词结集出版成《龙舟歌词集》[11]。2006年底开始,杏坛镇在麦村小学选拔了20多名小学生做龙舟说唱的培训对象,并为他们编写专门的说唱词如《孔融让梨》、《铁杵磨成针》、《一朵红玫瑰》等[7][11]。
2008年,杏坛人伍于筹与尤学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舟说唱传承人,但当年6月伍于筹因病去世[12]。当年下半年杏坛中学开设龙舟说唱培训班,参加学员有35人[7]。此外,据杏坛政府称,杏坛成立了“龙舟说唱协会”,研究编写新的龙舟说唱词。并计划在当地其他中小学普及龙舟说唱教育[7]。
龙舟唱词分为起式、正文和煞尾三部分。基本句式为七言韵文,正文每句前四个字和后三个字分为两顿,起式则是前六个字和后一个字分为两顿,四句一组(客家龙舟是五句一组)[4]。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则必须押韵。说唱词中诗歌创作的赋、比、兴手法被普遍地运用[13]。说唱曲目则部分来自艺人的自编自唱,部分来源于木鱼歌书[14][15]。
龙舟唱词的编写比较自由且富有乡土气息。表演时,在街巷中走动的表演者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说唱词,固定地点的表演者(如渡口等)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说唱词[14]。
艺人所持长约1米半的龙舟杖头部通常有小龙舟像。小龙舟一般长约60厘米,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形象,意为避邪;下层是名叫“扒仔”的人像,他们都在奋力划龙舟。龙舟上面竖着两支小红旗,正反两面分别写着“乘风破浪、水上先行”;“家家迪吉、户户安康”等16字。龙舟下方有块意为水面的布衬托。演唱时摇动木杖,上面的船桨便会配合说唱者的拍子而拍动及发出响声[1][16]。
1949年以后,龙舟说唱演唱方式有所革新,如女演员演唱,双人对唱、合唱、添加小乐队伴奏等[17]。也曾有“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知名艺人[14]。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龙舟”,存世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1949年以后至文革前,龙舟说唱作品有《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