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體-繁」(英文名稱為Heiti TC黑體,與簡體中文的「黑體-簡」為同源字型,皆由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於1998年前後研發的「華文細黑」和「華文黑體」這兩套不同字重的簡體中文黑體修改而來。「黑體-繁」與「黑體-簡」間架結構設計師出同源,僅各自筆畫依照當地政府規範而有些許不同。
)為在過去,儷黑 Pro是Mac OS X v10.3至Mac OS X v10.5的預設繁體中文字型。「黑體-繁」是全新的字型,與「黑體-簡」同以華文黑體為基礎開發,成為Mac OS X Snow Leopard與iPhone OS 3.0(版本4.0後改名為iOS)及iPod nano第五代以來的內建預設繁體中文字型。該字型於2015年被威鋒數位主導設計研發的「金剛黑」(冠以 Apple「蘋方」商標)接替、不再擔當OS X El Capitan / iOS 9 / watchOS 2開始的Apple產品螢幕顯示專用字體。
不同於「儷黑Pro」僅一種粗細,「黑體-繁」包含「細體」與「中黑」。細體成為預設繁體中文字型,使用於介面與未指定字型的內容上;中黑比較粗,作為本字型的粗體用。在網頁上,一般文字以細體顯示,粗體文字以中黑顯示。
「黑體-繁」與「黑體-簡」皆使用TrueType Collection格式(副檔名為.ttc
),可以在單一檔案包含多套字型。其中,「黑體-繁」與「黑體-簡」的細體在/System/Library/Fonts/STHeiti Light.ttc
,「黑體-繁」與「黑體-簡」的中黑在/System/Library/Fonts/STHeiti Medium.ttc
。
在Mac OS X 10.6.0至10.6.2期間,「黑體-繁」不符合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國字標準字體、也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規範繁體字(因此與「黑體-簡」的繁體字筆畫不同)[2];字體類似在台灣印刷界慣用的字形,因此當時的「黑體-繁」與舊字形(即《康熙字典》正統字形)相似,符合字理。[3]
Mac OS X 10.6.3與iOS 4之後,「黑體-繁」已大幅調整,把有關字形都修改作新字形,一定程度解決了過去的筆畫不一致問題[4],而與「舊字形」,即《康熙字典》正統字形差異变大。而改变后的字形也没有完全符合台湾的國字標準字體。
由於「黑體-繁」的外觀與過去的預設繁體中文字型「儷黑Pro」相差甚大,加上瀏覽的感受也與過去顯著不同,「黑體-繁」公開時即有不少爭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