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寺
鄭王廟,曼谷著名地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王廟,曼谷著名地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黎明寺,又称为郑王庙,正式名称是阿伦拉差瓦拉兰大御佛寺(泰語: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วราราม 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皇家轉寫:Wat Arun Ratchawararam Ratchaworamahawihan),位于泰国曼谷曼谷艾县,昭披耶河西岸,是吞武里王朝的御寺,现为泰国一等一级王家寺院。寺内主塔竣工于1851年,为曼谷地标[1]。
黎明寺始建于大城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鄭昭王在寺旁兴建王宫,并且将该寺定为王家佛寺。扎克里王朝取代吞武里王朝之后,该寺一度荒废。拉玛二世在位时主持整修,并在拉玛三世在位时的1851年建成主塔。拉玛二世的遗骸安置于此[2]。这里也是泰国供僧衣节期间水上銮驾布施仪式的必经之处。
正式名称阿伦拉差瓦拉兰大御佛寺(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วราราม 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简称为阿伦寺(วัดอรุณ Wat Arun),“阿伦”取自婆羅門教的黎明之神阿噜那,是迦楼罗之兄[3]。泰语又名破晓寺[2](วัดแจ้ง Wat Chaeng),是鄭昭赐名,在泰语中可解作黎明、破晓之义。
中文通称黎明寺、郑王庙。
黎明寺始建于大城王朝时期,在那莱王即位之前就已存在[5]:4,原名是邦玛戈寺[6][5]:1(วัดบางมะกอก),后世又有略称为玛戈寺(วัดมะกอก)、外玛戈寺(วัดมะกอกนอก)[5]:1。“邦玛戈”意思是“河边生长槟榔青的地方”,是为当地村镇的名字。那莱王在位时,可在当时出版的法国地图中找到“Wat Makok”即玛戈寺的标记[5]:2–3。
1767年,鄭昭建立吞武里王国,在昭披耶河西岸建都吞武里。相传郑昭王由水道前往吞武里,在黎明时分到访玛戈寺,膜拜了寺内16米高的舍利塔,并在菩提树旁过夜。後郑昭下令修复玛戈寺,赐名破晓寺,定为御寺[5]:2[7],在旁修建王宫,并在1779年将暹罗国宝玉佛从万象移至寺内供奉[8][5]:8。重修后的破晓寺继承了大城王朝晚期的建筑风格,那里沙拉亲王记载是由大城的御匠亲自设计[9]。
1782年,通銮将军夺权即位,称拉玛一世,建立扎克里王朝,迁都至昭披耶河东岸的拉达那哥欣岛,并在对岸修建新御寺。1785年,玉佛移至新御寺玉佛寺供奉[1]。1809年,拉玛二世即位,随后主持重修该寺,赐名为阿伦拉差他兰寺(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ธาราม)[10],“阿伦”即婆罗门教的黎明之神阿噜那。拉玛二世亲手雕刻了戒堂佛像的面庞[2]。拉玛二世还计划修建一座70米高的佛塔[1]。
佛塔在1842年(拉玛三世在位时)动工,耗时九年,于1851年竣工[11]。拉玛四世在位时再度修缮,在戒堂前后正门兴修门廊,前门廊下供奉代表拉玛二世的拍佛陀那勒密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นฤมิตร)。他还下令在戒堂围廊立柱、精舍及佛塔塔身用中式嵌瓷工艺装饰出繁复的花草图案。修缮完工后,拉玛四世赐名阿伦拉差瓦拉兰寺,并下令将拉玛二世的遗骨埋在戒堂佛像下,为佛像赐名拍佛陀探密沙拉洛他迪洛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ธรรมมิศราชโลกธาตุดิลก)[10][5]:20-22。此外,他将万象供奉的拍阿伦佛(พระอรุณ,与阿伦寺同名)移入精舍供奉,置于精舍主佛像前[5]:22-23。
黎明寺随后又经历两次大的修缮,分别是在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在位时(1868年—1910年),及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在位时的1980年,曼谷建城200周年之前[5]:23。2013年至2017年开展主塔修缮工程,破损的瓷片得到替换,重新粉刷灰泥,覆盖掉前几次修缮时涂抹的水泥。修缮后的主塔焕然一新,但亦招致舆论批评称修缮工程损害了原本的艺术价值,泰国艺术厅则辩称这是为了复原佛塔的原貌[12][13]。2023年6月,泰國藝術廳勘察發現主塔有略微下沉,周圍四座副塔有所傾斜,爲此制定了修復計劃並定期檢查[14]。
黎明寺的主塔称为圣普朗塔(พระปราง),高度说法不一,一说66或67米,另一说80至86米。普朗塔形制为暹罗晚近风格,平滑修长,大体呈十字形平面,并有富于层次感的缺角轮廓[15]。
主塔修有四道阶梯,阶梯入口有中式石像门神和十二生肖把守,塔基有中式草木画[14]。塔身各级台基有四组呈托举姿态的力士神像,且由下至上,神像的等级逐渐升高,分别是夜叉;神猴、紧那罗;天神;最终是毗湿奴和迦楼罗。塔身设四面壁龛,供奉因陀罗,身骑三头战象爱罗婆多[16]。壁龛外围有双层山花及壁柱、过梁结构。塔顶轮廓似子弹,弧度柔和折角轮廓似花瓣,底部和塔身四个壁龛相接处各一个同比例缩小的小塔顶[15]。塔尖安插着一组七叉金戟(นภศูล)。塔尖上有王冠,原本是爲南農寺佛像鑄造的,拉瑪三世下令將之置於塔尖。
四角各有陪塔一座,形制相似[14],呈斜十字形环绕主塔,塔身壁龛供奉风神伐由(พระพาย),骑白马;塔基壁龛有紧那罗像。主塔塔基的四道阶梯入口前有四座蒙多式供坛[15]。
如此布局在佛教宇宙观里有象征寓意[16]。陪塔和主塔以“梅花状”布局,源自古印度寺庙布局,主塔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陪塔象征四岳或四大部洲;主塔和四座泰式供坛形成曼荼罗图示的十字布局,供坛对应护世四天王或四大洋。主塔分三层,对应三界,即最底层对应欲界天,第二层对应色界天,第三层对应无色界天[15]。
戒堂位于主塔西北侧,四周修围廊,内有壁画和伏魔式佛像,四周各设一道廊门,门内侧各有两尊铜象像。围廊内侧摆放有各式各样的中式文武百官石像。戒堂的镇邪石之间有中式石围栏,围栏上有姿态各异的石狮子。这些中式石雕都是自中国船运而来。戒堂的廊柱柱身和外墙统一以白底花草图案为装饰,内部为拉玛五世时期所作的本生壁画[16]。戒堂前后正门有普朗塔式金门框,形成门廊,前门廊下供奉代表拉玛二世的拍佛陀那勒密佛像(พระพุทธนฤมิตร),直立姿态,双手持施无畏印,是为玉佛寺戒堂内帕佛陀洛罗那帕莱佛像的复制品。戒堂的主佛像称为拍佛陀探密沙拉洛他迪洛(พระพุทธธรรมมิศราชโลกธาตุดิลก),持伏魔印,相传拉玛二世亲手雕刻了戒堂佛像的面庞[2]。佛像下有拉玛二世遗骸[10][5]:20-22。
戒堂朝向河流方向设有一座门,有泰式屋檐,上修有宝冠式尖塔,屋檐山花和塔身有嵌瓷和灰塑花草图案,门前有两尊夜叉像把守[16]。
精舍位于主塔身后西侧、戒堂南侧,为吞武里时期风格,外墙面有彩砖壁画。主佛像称为拍佛陀参普努玛哈布鲁达卡那阿西达亚努博披(พระพุทธชัมพูนุช มหาบุรุษลักขณาอสีตยานุบพิตร),高3米,持伏魔印,是拉玛三世时铸成,据称1953年时曾发现其内藏有佛骨舍利。主佛像前的小佛像称为拍阿伦佛(พระอรุณ),是1858年自老挝万象移入。1779年,郑昭曾将老挝玉佛移至这里供奉,到1785年又由拉玛一世移至对岸的玉佛寺[1]。
主塔身前东侧有两座佛堂,分别是小精舍(วิหารน้อย)和小戒堂(โบสถ์น้อย),中间有一道小拱门相接,是游客入寺的正门。小精舍和小戒堂都是始建于大城王朝时期,小精舍靠南侧,小戒堂靠北侧,是该寺原本的精舍和戒堂。小戒堂内供奉的主佛像名为拍佛陀蒙空(พระพุทธมงคล)。小精舍内供奉有一座缺角形佛塔,名为朱拉玛尼佛塔(พระเจดีย์จุฬามณี),塔四角各有一尊护世四天王像。
在昭披耶河畔建有六座中式凉亭,由绿色花岗岩砌成,亭外设登陆桥。
在精舍和戒堂之间建有一座佛足殿(มณฑปพระพุทธบาท),外墙面有花草图案壁画,其中供奉有佛足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