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湾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昭堂(又稱黃有仁、Ng, Yuzin Chiautong,1932年9月21日—2011年11月17日[1]),政治及歷史學者,台灣獨立運動重要領袖,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2004年2月28日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活動總指揮,總統府國策顧問。2011年11月17日,黃昭堂因主动脉夹层剥離而於臺北市内醫院病逝,享年79歲[2][3]。
黃昭堂 | |
---|---|
台灣政治人士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日治臺灣台南州北門郡七股庄(今台南市七股區) | 1932年9月21日
逝世 | 2011年11月17日 臺灣台北市 | (79歲)
墓地 | 台灣台南市七股區納骨堂 |
籍贯 | 台灣台南 |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932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11年) |
政党 | 台獨聯盟 |
学历
| |
经历
|
黃昭堂,1932年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的臺南州(後來的台南縣、今日的臺南市)一條漁村的望族[2],台南一中、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4]。與前台灣省議會議長高育仁為高中同學。[5]其父以養殖業為業,在二二八事件中曾經擔任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成員,事後遭情治人員通緝。有一次警察又登門查尋,時年十五歲的黃昭堂與之衝突並遭打罵,在家族支付台南警察首長四十萬元後,此事才得「化解」。此外,當時很多知名的醫生、作家紛遭中華民國政府拘提綑綁示眾,使他深信「中國人把台灣人當作敵人對待」[6]。
早在二二八事件以前,黃昭堂就注意到國民黨政府設置以來,各方面都在急速的變化。他提到貧人得偷竊、崩潰的經濟:「在我們沒東西吃的時候,米、糖全都運往大陸」[6]。此外,黃昭堂也對和他一樣的中學生所受到的抑制,尤其是強迫講「國語」或加入中國國民黨,有著相當程度的反感。
黃昭堂大學畢業後,服了一年半的預官役後,於1958年12月來到日本,進入東京大學大學院國際關係論碩士課程攻讀,並取得社会学博士資歷。然後,他在1959年就開始從事台灣獨立運動。1960年2月,黃昭堂以黃有仁這個化名與王育德及幾位台灣來的留日學生,在東京成立台灣青年社,這也就是今天台獨聯盟日本本部的前身。據他自己表示,黃有仁是他已去世之哥哥的名字,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他選擇了這個化名當作自己參與台獨運動的名稱。
1964年,台灣青年社改組為台灣青年會,黃昭堂擔任了委員長的職務。1966年,該會再度改組為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四年後的1970年,全世界的台灣獨立運動團體(日本的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全美台灣獨立聯盟、加拿大台灣人權委員會、歐洲台灣獨立聯盟及台灣自由聯盟)共同合組台灣獨立聯盟,總部設在美國。該盟成立沒多久,即發生了舉世震驚的黃文雄槍擊蔣經國事件,史稱刺蔣案。
在聖心女子大學和東京大學擔任講師後,他於1976年成為昭和大學政治學教授,並一直任職至1998年[3]。
關於台獨運動在日本之活動的梗概,黃昭堂曾經這樣表示:
“ | 遠從台灣青年會時代,聯盟在日本的主要活動是遊行示威與抗議,特別是每年二二八的示威活動。1970年蔣經國訪美途中,經過日本,聯盟準備向當時蔣政權的大使館發動示威,日本政府事先得知消息,強制我們不得在大使館區域遊行示威,我們即向法院提出控訴,法院還在半夜特別加班,開臨時法庭受理此案件,結果判決外國人可以在大使館區域進行示威活動,因為我們這個行動,也等於是打破了日本一貫的保守作風。 | ” |
——黃英哲1991,19[7] |
黃昭堂所有的學術研究,幾乎都和台獨運動脫離不了關係。每當有人問起黃昭堂他專門的研究領域,他總是回答:「台灣獨立運動才是我真正的專門」[7]。黃昭堂在台灣大學讀的是經濟系,後來拿到國際學碩士、社會學博士。然而,他於畢業後在昭和大學所教的,卻是國際政治史和政治學,同時也寫了不少歷史以及國際法的論文。而不論他從事什麼題目的研究,整個重點似乎都和台灣 ─ 或者是台灣的國際地位 ─ 脫離不了關係。
就以他的學位論文而言,他的碩士論文,是以美國政策及台灣海峽中立化為題目。至於他的博士論文,則是以台灣割讓給日本時的台灣民主國作為研究題目。基本上,如果不將單篇論文或論文合輯計算在內的話,黃昭堂在這段期間比較有系統的著作,以下這三本大概是最重要的:《台灣民主國の研究:台灣獨立運動史の一斷章》(1970)、《台灣の法的地位》(1976,與彭明敏合著)、以及《台灣總督府》(1981)。這裡所列的第一本書,事實上是黃昭堂博士論文的研究題目,這本論文在提交出去以後,立刻受到日本學界的肯定,不久後就由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這也是東大出版會首次出版由外國人撰寫的博士論文。這本書幾乎可以算是截至目前為止,關於台灣民主國這個短命政權品質最好的幾本研究著作之一。不過,該書要一直到1993年,才有中文翻譯版問世。
完成博士論文以後,黃昭堂以英文發表了《Historical and Legal Aspe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aiwan (Formosa)》(1971)這本書,從國際法的觀點來解釋台灣史,是一種在方法論上前人所從來沒有採用過的嘗試。以這本小書為基礎,黃昭堂又和彭明敏合作,於1976年完成了《台灣の法的地位》這本書,和其博士論文一樣,也同樣由學術地位崇高的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正是在這本書中,黃昭堂和彭明敏將台獨運動圈裡面已經談了很久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予以進一步的系統化和學術化,從國際法的觀點,論證台灣並不是中國的領土,台灣基本上是台灣人的領土,至少台灣的歸屬至今未定。所以,要決定台灣的將來,必須尊重台灣人的意願。
黃昭堂的第三本台灣史重要著作,是於1981年出版的《台灣總督府》一書。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描寫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的歷史。書出版後,出版社立刻把這本書列入「日本史叢書」而大力推銷,這在日本是一件比較少見的事。而他自己則是這樣說明他的史觀:「很少有人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來寫台灣史,大部份的人都是站在漢族主義立場來寫台灣史,還有不少的人站在日本人、中國人的立場來寫台灣史。因此,我們的台灣史研究應該建立在『台灣人史觀』上面,換句話說,應站在台灣人立場來解釋過去台灣歷史上發生的種種事實」[7]。
(單篇論文不列入)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