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鴨嘴龍(屬名:Hadrosaurus,發音:/ˌhædrəˈsɔːrəs/,意為「健壯的蜥蜴」)是一屬鴨嘴龍科的鳥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紐澤西州的伍德柏里層和內韋辛克層,年代約可追溯至8000萬至6600萬年前。正模標本是在河海相沉積層發現的,代表屍體曾被河流沖刷運輸至海洋。
鸭嘴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晚期
~ | |
---|---|
自然科學研究院展示的鴨嘴龍骨架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总科: |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科: | †鴨嘴龍科 Hadrosauridae |
属: | †鸭嘴龙属 Hadrosaurus Leidy, 1858 |
模式種 | |
†福氏鴨嘴龍 Hadrosaurus foulkii Leidy, 1858
| |
異名 | |
|
鴨嘴龍是大型植食性動物,結構笨重,身長約7至8公尺及體重2至4噸。保存的大部分骨頭都很厚實,在鴨嘴龍類中顯得不尋常。具有用來切割植物的角質嘴喙和特化用於咀嚼食物的齒系。
模式種兼唯一種福氏鴨嘴龍(Hadrosaurus foulkii)的了解來自單一件標本,包含許多部位的骨頭和部分頭骨。標本於1858年採集自紐澤西州的伍德柏里層,成為北美洲除了單獨零散的牙齒以外,發現的第一種恐龍骨骼。根據雙殼綱的放射性定年法顯示鴨嘴龍的層位年代約介於8050萬至7850萬年前。1858年,唯一已知標本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架設的骨架模型。1991年,福氏鴨嘴龍成為紐澤西州官方的州恐龍。
1838年,約翰·伊斯陶·霍普金斯(John Estaugh Hopkins)在紐澤西哈登菲爾德 (新澤西州)銅河的泥灰岩坑挖掘時,在屬於坎潘階的伍德柏里層發現了大型骨頭。1858年這些骨頭勾起了訪客威廉·帕克·福克的興趣,他並於同年挖出了整副骨骸。挖掘現場被稱為福氏鴨嘴龍萊迪點,現在成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
福克聯絡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他們一同合作挖出了屬於上頜骨和齒骨的8顆牙齒、齒系碎片、左上頜骨碎片、三個部分背椎、13個尾椎椎體(包含一個幾乎完整的中部尾椎)。其他碎片包含部分右鳥喙骨、左肱骨、左橈骨、左尺骨、左髂骨、右坐骨、部分右恥骨、左後肢(股骨、脛骨、腓骨、第二和四蹠骨、第三趾的第一趾骨)。兩人一起研究了這些化石。1858年萊迪正式描述並命名了福氏鴨嘴龍。屬名以希臘語的ἁδρός(健壯、龐大)加上σαῦρος(蜥蜴)組成,種名紀念其合作對象,因此全意為「福克的大蜥蜴」。
萊迪根據化石與早些在英國發現的禽龍的相似性,意識到這是屬於恐龍的骨頭。當時鴨嘴龍一度成為已知最完整的恐龍骨骸之一。萊迪在他的專著《美國的白堊紀爬蟲》(Cretaceous Reptiles of the United States)提供了鴨嘴龍更完整的描述以及想像圖,於1860年撰寫,但遭逢南北戰爭而延後至1865年才出版。[1]
萊迪將鴨嘴龍重建為二足動物,與當時對恐龍為四足動物的認知形成對比。1868年,整個骨架由一個包含英國雕塑家兼自然學家班傑明·瓦特豪斯·郝金斯的團隊進行組裝,並展示於費城自然科學院。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架設的恐龍骨架。骨架與郝金斯雕塑的石膏頭骨模型組裝在一起。許多其他藝術家參考關聯物種如鉤鼻龍、短冠龍來重建鴨嘴龍頭骨樣貌。一個由哈登菲爾德居民約翰·吉楊諾提(John Giannotti)雕塑的鴨嘴龍雕像矗立於小鎮中央至今,紀念著在此地的發現。1994年,鴨嘴龍被評選為紐澤西州的州恐龍,成為最著名且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恐龍之一。[1]當提到科學院的館藏時,鴨嘴龍骨架通常沒有對外展示,但在2008年11月22日至2009年4月19日期間舉辦了完整架設的骨架模型以及關於恐龍發現的科學文化主題的公開展覽。
鴨嘴龍是大型動物,身長可長到7至8公尺,體重約2至4噸。[2][3]皮耶妥-馬奎茲提出鴨嘴龍的鑑定特徵為:縮短的胸肌嵴,長度略超過整個肱骨的40%;從肱骨架發育的三角肌嵴造成外遠邊構成一寬的小外表面;上髖臼嵴下部最大點位於髂骨的坐骨根部後結節後底外緣之上;上髖臼嵴前後縮短,寬度為中髂板長度的一半。[4]
如同多數鴨嘴龍類,前肢不如後肢來得粗壯,但夠長足以用來站立或移動。[1][5][3]正模標本死亡時是隻體型相對大型的個體,股骨長1.05公尺、脛骨長93.3公分。大部分保存的部位結構都很厚實,其中腓骨的厚實度在鴨嘴龍類中數一數二。[1]
雖然鴨嘴龍作為鴨嘴龍科的模式屬,但骨骼缺乏頭骨,長期以來被認為不夠完整,無法與其他鴨嘴龍科進行分類比較,因此被許多研究人員視為疑名[4]但2011年對化石材料的重新檢驗指出許多鑑定特徵,使福氏鴨嘴龍能夠維持為一個有效的物種。[4]
傳統上,鴨嘴龍也作為一個較大次演化支鴨嘴龍亞科的依據基礎,其中包含了許多無頭冠的鴨嘴龍科物種,與有頭冠的賴氏龍亞科並列。但鴨嘴龍與其他鴨嘴龍科之間分類關係的觀點不斷改變,使某些研究人員考慮將這個演化支重新命名。在一份2008年的研究,鴨嘴龍被發現比賴氏龍亞科或其他所謂的鴨嘴龍亞科都還要原始,且與其他代表性的鴨嘴龍亞科如埃德蒙頓龍、櫛龍並沒有明確的近緣關係,於是鴨嘴龍亞科的定義只能侷限在鴨嘴龍單獨一屬,而其他傳統的鴨嘴龍亞科則被重新命名為櫛龍亞科。[6]
以下簡化版演化樹取自拉米雷茲·韋拉斯科等人2012年古鴨龍的描述論文,參考60個鴨嘴龍類物種以及287個形態特徵進行評估,[7]並採納皮耶妥·馬奎茲等人近兩次(2006年[1]、2011年[4])重新檢驗鴨嘴龍的研究數據。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 ||||||||||||||||||||||||||||||||||||||||||||||||||||||||||||||||||||||||||||||||||||||||||||||||||||||||||||||||||||||||||||||||||||||||||||||||||||||||||||
2003年羅斯柴爾德等人進行一項研究,來探討恐龍腫瘤的流行病學。透過CT掃描與螢光透視檢查分析恐龍脊椎,並在鴨嘴龍標本發現了血管瘤、成纖維性纖維瘤、遠端轉移癌症以及骨胚細胞瘤。其他數個鴨嘴龍科,包括短冠龍、埃德蒙頓龍、計氏龍的檢驗亦呈陽性。雖然有超過一萬塊化石透過此方式檢驗,腫瘤僅存在於鴨嘴龍和其他鴨嘴龍科,且只在尾椎有發現,可能由環境因素或基因遺傳所導致。[8]
鴨嘴龍正模標本發現於海相沉積層,代表屍體由河流運輸,並沉積於白堊紀海洋中。所有鴨嘴龍遺骸都來自伍德柏里層。[1]透過對地層中已知的雙殼綱進行放射性定年法檢測,發現正模標本所沉積的岩層年代約介於8050萬至7850萬年前。[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