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骨髓(拉丁語:Medulla ossium;英語:Bone marrow)是一种位于较大骨骼腔中的半固态组织,主要由造血组织、脂肪组织与支持造血干细胞分化的骨髓间质组成[2][3]。对人体而言,产后造血能力主要由骨髓支撑[4]。骨髓约占人体体重的4-6%[5] ,主要分布于肋骨、椎骨、胸骨,以及骨盆中[6]。
成人体内的骨髓每天大约能产生1000亿个血细胞,产生的血细胞通过骨髓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7]。通常人體在穩定狀況下,每小時約有1010個紅細胞與108-109個白細胞生成,以維持外周血循環中血細胞的組成與數量。在骨髓产生的血细胞中,髓系細胞(紅細胞系、粒細胞系、單核細胞系與巨核細胞-血小板系)是完全在骨髓內分化生成的;淋巴系細胞(T細胞與B細胞)的發育前期是在骨髓內完成;另外B細胞分化為漿細胞後,也回到骨髓,並在這裡大量產生抗體。
骨髓移植能用于治疗白血病等疾病。骨髓中除造血组织中存在的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外,骨髓间质中也存在一类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8]。
结构

骨髓的结构是动态的,其中的细胞成分与非细胞成分与年龄、外部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系。人体的骨髓可分为红骨髓(拉丁語:medulla ossium rubra)、黄骨髓(拉丁語:medulla ossium flava)两种。5岁以前,人体内的骨髓都是红骨髓。5岁以后,人骨髓中开始出现脂肪组织,至成年后大部分骨髓均转化为黄骨髓。在慢性缺氧等条件下,成人体内的黄骨髓可转化回红骨髓[9]。目前,红骨髓、黄骨髓之间转换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明确[7][10]。
- 造血組織
造血組織包括網狀結締組織與造血細胞。神經、微血管系統、網狀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窦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脂肪細胞等形成網狀結構,不僅為造血細胞提供支持與營養,更提供造血的微環境——基質細胞通過接觸及分泌體液因子,調節造血幹細胞及各種造血細胞的增殖及分化。
- 血窦
由動脈毛細血管形成,最後匯入骨髓的中央縱行靜脈。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