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銅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援銅柱越南語Cột đồng Mã Viện)指的是公元43年馬援平定嶺南之後,在交趾設立的銅柱。

馬援銅柱的記載始見於晉代的《廣州記》。公元43年,馬援平定了二徵夫人的叛亂,追擊其餘黨都羊至居封縣。都羊投降,馬援豎立了兩個銅柱,以標示漢朝國界的最南端。[1]

相傳馬援为防止交趾人再次反叛並摧毀銅柱,在豎立銅柱的時候,對天祈禱:「銅柱折,交趾滅。」此後的交趾人害怕銅柱折斷,便在其下填埋石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兩座丘陵。[2][3]

根據《隋書》的記載,劉方征討林邑國的時候,曾率軍經過馬援銅柱。唐元和年間,安南都護馬總新豎立銅柱兩個。

在越南脫離南漢獨立之後,馬援銅柱從史書記載中逐漸消失。1272年蒙越戰爭休戰之際,元世祖曾派人到越南,尋找馬援銅柱的位置;但陳聖宗派人答覆稱:銅柱歲久湮沒,不知在何處,無法找回。此事最終不了了之。[4]

馬援銅柱現已不存,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稱其在象林縣的南部,[5]黎崱的《安南志略》則稱在欽州古洞上,《大越史記全書》沿用了欽州古洞說。[2]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則稱其在富安省境內。

阮朝高春育編纂的《大南輿誌要編》中記載,富安省境內根本沒有銅柱的遺跡,因此他認為馬援豎立銅柱不是史實。而越南歷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位於今日乂安省的城山(núi Thành)。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