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飛航情報區(英文:Flight Information Region,縮寫:FIR)是由國際民航組織所劃定,區分各國家在該區的航管及航空情報服務的責任區。[1][2]範圍除了該國的領空外,通常還包括了鄰近的公海上方空域。與防空識別區不同的是,飛航情報區主要是以航管及飛航情報服務為主,有時因为特別的原因會切入鄰國領空。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瑣碎資料的部分。 (2018年7月15日) |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飛航情報區的命名,並不以國家、省份名稱命名,而以該區的飛航情報區管制中心(區管中心)所在地或区管中心的名称為命名,例如管制香港及澳門空域的“香港飛航情報區”、管制兩廣地区空域的“廣州飛航情報區”、管制日本空域的“福岡飛航情報區”、管制臺灣的“臺北飛航情報區”等。亦有例外情况,如廈門管制區的管制中心設於廈門市,而廈門管制區却另由上海飛航情報區管理。
1953年1月,中華民國政府代表中国,以“观察员”身份重返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局长賴遜岩代表参加东南亚及太平洋空中航行第18届理事会。会议决议划定台北为国际空中飞行管制中心区之一。同年8月,正式命名为台北飛航情報區[3]:149。
1971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取消对中华民国的承认。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行使代表权。197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中国民航飞行情报区的划分方案》,将全国划为上海等8个飞行情报区。1984年,中国民航根据实际情况,将台北飞行管制区范围单独划分为飞行情报区。因此,名义上拥有了9个飞行情报区[4]。
香港回归后的1999年,修订《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将全国划分为10个飞行情报区,将香港飛行情報區囊括在内[4]。2000年起,开始筹建三亚飞行责任区,并与相邻的胡志明、河内、香港等管制中心,签订管制协调移交协议。2001年11月2日,启用三亚飞行责任区。2006年6月8日8时整,三亚飞行责任区转为三亚飞行情报区[5]。
以下列明其他的飞行情报区,每个飞行情报区设有一个区域管制中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