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韋斯特馬克效應(英語:Westermarck effect),又稱童年熟悉理論(childhood familiarity theory)、韋斯特馬克假說(westermarck hypothesis),指出兩個早年共同長大的兒童在成年後不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這個現象由芬蘭人類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在他的著作《人類婚姻史》(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中提出[1]。韋斯特馬克效應在許多地區和文化背景中都能觀察到,包括以色列吉布茨集體社區文化和中國的童養媳習俗,以及其他有血緣關係的家庭。這個現象被認為是在人類進化中為避免近親性交而發展出來的。
在中國的童養媳习俗中,年齡較小的女孩會被帶到家裡和未婚夫一起撫養長大。韋斯特馬克的研究發現,童養媳長大後通常很抗拒此類婚姻,就算勉強結婚,他們的婚姻也鮮見美滿,而且女方生育率下降,可能是因為雙方發現彼此沒有性吸引力的緣故[2]。
以色列吉布茨(集體社區)中,孩童們會依照年齡(而不是血緣或其他關係)分開,在不同的群體中生活。在針對吉布茨成員的婚姻研究中發現,這些孩子長大後,同一群體成員間結婚的比例僅佔3000個案例中的14例。而在這14對夫妻中,沒有任何一對是在出生後的頭六年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這帶出了一個重點,亦即出生後六年的成長環境是一個關鍵時間點[3]。若是這個關鍵時間點不存在,例如兩個有血緣關係的親生兄弟姐妹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那他們日後相遇時則有可能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這個現象叫做遺傳性性吸引。
韋斯特馬克效應的反對者指出,歷史上兄弟姐妹間的婚姻並不少見,例如古埃及皇室。然而,古埃及有嫁婚配傳統,皇室女性下嫁平民是不光彩的,因此她們與皇室兄弟結婚並非出於愛情。除此之外,皇室成員的孩子為各種原因分開撫養的情形也很普遍[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