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華民國臺灣南投縣的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集集鎮(布農語:Milavaz[1];臺灣話:Chi̍p-chi̍p-tìn)位於臺灣南投縣中部,北鄰中寮鄉,西鄰名間鄉,東鄰水里鄉,南接竹山鎮、鹿谷鄉。全境面積約為49.7268平方公里,人口約有9.8千人,是南投縣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鄉鎮[2]。該鎮以鐵道觀光小鎮聞名,亦為九二一地震(或稱集集地震)震央所在地。
集集鎮 Jiji Township 舊稱:集集社 | |
---|---|
鎮 | |
坐标:23°49′48″N 120°46′59″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省 | 臺灣省 |
上級區劃 | 南投縣 |
下級區劃 | 11里127鄰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集集鎮公所 (立法機關:集集鎮民代表會) |
• 鎮長 | 吳大村(集集鎮鎮長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49.7268 平方公里(19.1996 平方英里) |
海拔 | 356 公尺(1,168 英尺) |
人口(2024年11月)(4,225戶) | |
• 總計 | 9,779人 |
• 排名 | 南投縣的第13位 |
• 密度 | 197人/平方公里(509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郵遞區號 | 552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08050 |
毗鄰 | 中寮鄉、名間鄉、竹山鎮、鹿谷鄉、水里鄉 |
網站 | http://www.jiji.gov.tw/ |
集集在18世紀以前為原住民聚落[3],布農語稱「Cici」或「Miavaz」[4]。漢人入墾集集約在1771年後,形成的聚落依序有「林尾」、「湳底」、「吳厝」、「柴橋頭」、「八張」、「屯田」、「洞角」、「大坵園」、「草嶺腳」、「公館」、「北勢坑」、「頭埤仔」、「坪底林」、「雞籠山」等。
1781年,集集已成為入墾要道,市街就此形成,當時的集集街道名為「半路店」,半路店的由來是因為在林尾與柴橋頭兩聚落之間。集集街加以週邊各庄成為近山地區大型聚落。《彰化縣志》中所著:「集集街:屬沙連堡,民番交易之處,距邑治六十五里,為入山要路。」。清代進入集集的路線有二,一為自今名間鄉經隘寮進入。另一路線是由今竹山鎮社寮乘渡船而入。集集是進入水里、魚池、埔里等地的據點,也與南投方面往來頻繁。在「郭百年事件」後集集為入山隘口與番漢交易中心的地位更趨顯著,「開山撫番」政策下,集集更為發展,除了脫離沙連堡另立集集堡,明新書院也在此時設立。樟腦業的發達帶來商旅與國際腦館,因此集集又有「小臺北」之稱。[5]
集集最早屬諸羅縣所轄,在1723年屬彰化縣沙連堡。1875年集集堡成立,屬埔里社廳,隘寮地區屬彰化縣沙連下堡。1895年後改臺中縣集集辨務署集集堡,1898年改臺中縣南投辨務署集集堡。1901年再改為南投廳集集堡。1906年成為南投廳集集支廳。1920調整為臺中州新高郡集集庄,1940升格為集集街。
1945年10月,中華民國接管臺灣,並調整全臺行政區,集集鎮屬臺中縣玉山區。1950年1月,將集集鎮社子、拔社埔、郡坑等地劃出水裡鄉[註 1][6]:250;10月,南投立縣,與臺中縣分治,並撤廢區署,集集鎮改隸南投縣[7][6]:250。
全鎮高度在230公尺至1424公尺間,地形有三,一為集集山脈,一為平原地形,一為丘陵地形:
集集鎮屬副熱帶季風氣候[8],根據1993年氣候資料顯示,集集鎮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1.9度,月均溫最高為7月的攝氏26.6度,最低為1月的攝氏15.3度。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448毫米,6月的雨量536.2毫米最多,11月的21.4毫米最少[9]:165。
年份 | 人口 | ±% |
---|---|---|
1981 | 14,649 | — |
1986 | 13,756 | −6.1% |
1991 | 12,678 | −7.8% |
1996 | 12,347 | −2.6% |
2001 | 12,302 | −0.4% |
2006 | 12,216 | −0.7% |
2011 | 11,737 | −3.9% |
2016 | 11,035 | −6.0% |
2021 | 10,227 | −7.3% |
來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
根據南投縣集集鎮戶政事務所統計,2023年底集集鎮戶數約4.2千戶,人口約9.9千人,是南投縣人口最少的行政區,鎮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八張里與隘寮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538人與491人[10]。
集集鎮曾為全國人口第三少的鎮,爾後落居倒數第二,現僅多於臺東縣關山鎮,由於人口持續減少,已於2023年5月跌破1萬人。
由于已知的技术原因,图表暂时不可用。带来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
集集鎮公所是集集鎮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鎮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集集鎮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南投縣政府。鎮長由全體鎮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集集鎮公所並置鎮政會議,為鎮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鎮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4個附屬機關[12]。
集集鎮民代表會是集集鎮的地方民意機關,代表集集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鎮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集集鎮民代表會共有11位鎮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3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四選區4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鎮民代表互選產生[13][14]。
現今集集鎮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0年1月調整行政區域,將原屬集集鎮的社子、拔社埔、郡坑等12個里劃出水裡鄉,調整後初期的集集鎮仍轄10個里。同年再次調整行政區域並撤銷區署,集集鎮改隸新成立的南投縣[15]:367。集集鎮的行政區劃轄有集集里、和平里、林尾里、玉映里、吳厝里、隘寮里、田寮里、八張里、永昌里、廣明里、富山里等11里,共計127鄰[16]。
清領時期集集經濟以樟腦業成為國際商旅交易中心,集集也提供埔里地區日用品的交易機能。《集集堡紀略》:「夫集集堡於光緒十八年左右,居民稠密,街屋毗連,市容華麗壯觀,時腦務大興,集集街有腦棧十三館,商旅往來頻繁,貿易不絕,儼然一大市鎮。」
日治初期,戰後的集集市街已不復清代盛況,市街的重建以設立機關單位為起頭,集集街鐵路與通往鄰近村庄的輕便軌道加上香蕉經濟,使集集在日治中期的娛樂餐飲業達到高峰。日治後期水里地區的興起取代集集交易中心的角色。戰後在林業帶動水里發展下,集集的商業環境更顯弱化,台灣經濟環境的轉變使農村人口向都市集中,集集當受此影響發展。[5]
今日集集街道是以初級消費集中之街道,所提供的服務範圍除了鎮內十里,也擴及中寮鄉、鹿谷鄉兩地,特別是鹿谷鄉清水溝三村(秀峰、清水、瑞田),由於鹿谷市區反而在地勢更高的山區,因此與集集往來更勝鹿谷市區。
集集鎮內輕便軌道有四條路線,現均已拆除
日治時期有二水至水里、集集至竹山兩公車路線,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由員林客運經營。公路局(台汽客運)行駛台中-水里、台中-日月潭之間路線,使集集來往台中更為便利。1964年至1992年當中有彰化客運行駛南投經鄉親寮至集集的路線。[5]現今集集鎮公路客運有員林客運、南投客運與總達客運三家公司提供。
正殿內主祀文昌帝君、制字聖人、紫陽夫子、大成至聖先師神位。此院亦為集集鎮在教師節時的祭孔之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