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罗斯拉夫·帕利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雅羅斯拉夫·简·帕利坎(英語:Jaroslav Jan Pelikan Jr.;1923年12月17日—2006年5月13日)[1] 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基督教學者,主要研究基督教歷史、基督教神學和中世紀知識份子歷史。
Jaroslav Pelikan | |
---|---|
出生 | Jaroslav Jan Pelikan 1923年12月17日 Akron, Ohio, US |
逝世 | 2006年5月13日 Hamden, Connecticut, US | (82歲)
配偶 | Sylvia Burica(1946年结婚) |
签名 | |
帕利坎於1923年12月17日在俄亥俄州阿克倫出生。[2] 父親大雅羅斯拉夫·簡·帕利坎(Jaroslav Jan Pelikan Sr.)是斯洛伐克人,母親安妮·布澤科娃·帕利坎(英文:Anna Buzekova Pelikan)是塞爾維亞人。父親是芝加哥三一斯洛伐克路德教會的牧師,祖父則是福音路德教會聯盟(英文:Synod of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es,後易名為美國斯洛伐克路德教會)的主教。
根據親人描述,3歲時帕利坎的母親已教會他如何使用打字機,這是由於當時他連筆都未能拿穩,就已經想開始寫作。他的語言天分來自多語言的童年成長環境,此也幫助其日後踏上研究基督教教義歷史之路(為此放棄當鋼琴家),並精通天主教、基督新教及東正教的神學。[1]
帕利坎寫了多達30本書,當中包括他的五部曲名著——《基督教傳統:教義演變歷史》(1971-1989)。後期著作專攻大眾市場,如《跨世紀的瑪利亞》、《跨世紀的耶穌》、和《誰的聖經?》等。
1983年的傑斐遜講座(英文:Jefferson Lecture)名為《傳統的證明》(The Vindication of Tradition),當中包含他的名句;[4] 此名句在1989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訪問中加以延伸:「傳統是死人的活信仰,傳統主義是活人的死信仰。傳統活在有關過去的對話中,讓我們紀念我們當刻所在之處,而我們此刻身處的境況將由我們自己決定。傳統主義則相信從最初就沒有甚麼可以做,所有所能做的只是回到一個早已假設一致、且單一的傳統。」[5]
1962年在耶魯大學擔任提多街教會歷史教授(英文:Titus Street Professor of Ecclesiastical History),1972年升任斯特林歷史教授(英文:Sterling Professor of History),直至1996年升為榮譽教授。1973至1978年期間曾擔任研究院副院長及院長。1984至1986年、以及1995年秋季學期是威廉·克萊德·迪瓦尼講師(英文:William Clyde DeVane Lecturer)。所獲得的獎項包括1979年由研究院頒發的威爾伯十字獎(英文:Wilbur Cross Medal)及由美國中世紀學院頒發的哈斯金斯獎(英文:Haskins Medal)。在耶魯期間,帕利坎贏了一個由《田野與流水》贊助、艾德·策恩(英文:Ed Zern)策劃的翻譯比賽。此比賽在策恩的專欄《離開歡笑》(英文:Exit Laughing)上刊登,並要求參賽者翻譯麥迪遜大道竿、槍、血腥瑪麗和拉布拉多犬慈善機構(英文:Madison Avenue Rod, Gun, Bloody Mary & Labrador Retriever Benevolent Association)的名句---「留著你的粉末、你的鱒魚飛釣和你的馬丁尼雞尾酒」(英文:Keep your powder, your trout flies and your martinis dry)---至拉丁文。帕利坎得獎作以馬丁尼作首句,因為他認為前菜應放在首位。他的得獎翻譯是:
Semper siccandae sunt: potio
Pulvis, et pelliculatio.
帕利坎是美國知識份子圈的領袖,曾擔任美國文理科學院主席,也是《大英百科全書》宗教部分的編輯,又於1980年創立美國國會圖書館學者委員會。
1983年受國家人文資助委員會(英文: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邀請,擔任第12屆傑斐遜講座(英文:Jefferson Lecture)的講員。此乃美國聯邦政府人文學科的最高榮譽,講座內容也成為《辯護傳統》(英文:The Vindication of Tradition )的根基。
1992至1993年在吉福德講座(英文:Gifford Lecture)發表演講。該屆講座在亞伯丁大學舉行,講題是「基督教和古典文化」。
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曾邀請帕利坎加入總統藝術及人文委員會(英文: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帕利坎曾獲頒多達42個來自不同大學的榮譽博士。他又被委任為安嫩伯格基金會(英文:Annenberg Foundation)民主機構項目(英文:Institutions of Democracy Project )的學者總監。
2004年和保羅·利科共同獲得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他把所得獎金(50萬美金)全捐給聖弗拉基米爾東正教神學院(英文:Saint Vladimir's Orthodox Theological Seminary)。當時他已在該校擔任理事。在領獎當天細談約翰·沃夫岡·馮·歌德的名句何以推動他的人生:「從你祖宗遺傳得來的,盡力轉化為自己的財產(德文:Was du ererbt von deinen Vaetern hast, Erwirb es um es zu besitzen )。」[6]
人生中大部分時間帕利坎是路德宗信徒和該會受按立的牧者。然而在1988年,他和妻子西爾維亞(英文:Sylvia)被美國東正教教會位於紐約州克雷斯特伍德(英文:Crestwood)的聖弗拉基米爾東正教神學院,獲准正式加入該教並於該學院的禮拜堂舉行儀式。據親人說(雖然他們略有微言),改教讓他有機會拜訪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他們甚至聽他談到改信東正教就如「回歸至它那裡一樣,層層打開我的信仰才發覺原來東正教一直在那裡。」[7] 他曾把這番話多次告訴親友,甚至在生前最後一次在聖弗拉基米爾的禮拜也說過同一番話。
儘管帕利坎改信為東正教徒,他仍然非常重視普世運動。在逝世前一年,曾在《紐約時報》為剛離去的若望·保祿二世寫訃文道:「如果東西方教會存著包容且真誠的心,致力推行合一運動,此舉可列為慶祝若望·保祿二世一生貢獻的活動和回應若望·保祿二世的祈禱(這也包括自主後以來所有基督徒的祈禱)。」[8]
2006年5月13日帕利坎因肺癌死於康乃狄克州哈姆登的家,終年82歲。5月17日葬在紐黑文的樹叢街墓園(英文:Grove Street Cemetery)。他的紀念崇拜在10月10日於耶魯的貝特耳禮拜堂(英文:Battell Chapel)舉行,致詞及演奏包括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和耶魯俄羅斯合唱團。
Book of the Month Club, in English with Arabic sub-text
(1993) Gifford lectures at Aberde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6255-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