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第一公墓

臺北市北投區的墓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陽明山第一公墓map

陽明山第一公墓,或稱為陽明山示範公墓北投第一公墓,是位於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頂北投地方的公共墓地,1956年開始規劃興建、1959年元月竣工,由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管轄,1981年8月公告禁止土葬。

事实速览 墓地資料, 修建时间 ...
陽明山第一公墓
Thumb
陽明山第一公墓
Thumb
墓地資料
修建时间1956年—1959年
國家 中華民國臺灣
地点臺北市北投區泉源路220號
坐标25°8′10.75″N 121°31′16.25″E
類型公共墓地
所有者臺北市殯葬管理處
关闭

沿革

公墓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在1953年完成全臺喪葬設施數量與面積調查,著手實施戰後臺灣第一次以全省為對象進行的喪葬設施改善計劃,臺灣省政府分別在1955年6月頒訂「改善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施步驟」、1956年頒布「改善飲水廁所及公墓火葬場殯儀館實施計劃」、1958年頒布「各縣市公墓火葬場殯儀館第三期改善計劃」,以解決公墓「雖甚普遍,但密埋叢葬,荒塚縱橫」,火葬場「建立為數雖多,但缺乏妥善管理,形同破窯,房舍破損,煙囪梗塞,臭味四溢」,殯儀館「私立殯儀館獨占居奇,殯葬業者鼓勵喪家盡量浪費,力倡迷信,妨礙新禮施行」的情形。[1]然舊墓改善計劃因各種因素致使效果未彰,使「增設新公墓」成為當時社會處將理想寄託的選項,認為「惟有打造一個全新的基礎建設,才能落實改善」,並希望以此作為舊公墓的模範,更新人民的觀感。在1958年訂頒的第三期計劃中,除了繼續完成前兩期未完成的舊公墓改善事項,同時將醞釀已久的興建示範公墓項目加入,以每縣市建立一座示範公墓為起點,所需土地則使用國有或市有地,以克服使用現有墓區所會遭遇的遷墳難題。陽明山管理局自1956年起分三期規劃興建陽明山示範公墓,佔地10.9115,於1958年完成、1959年元月正式竣工啟用,與大肚山的臺中市示範公墓(1959年11月竣工)、六張犁的臺北市示範公墓(1960年竣工)是臺灣最先設立的三大示範公墓。[2][3]1973年12月31日以後陽明山管理局撤銷,公墓改隸於臺北市。1981年8月24日,臺北市政府公布〈府社一字第39916號〉公告:「陽明山第一公墓暫時禁止申請埋葬」,僅限預留墓穴有案可稽者可申請埋葬。

納骨塔

Thumb
陽明山靈骨塔與臻愛樓

1970年代後期,墓地尙可埋葬者少之又少,爲求解決臺北市墓地地荒問題,政府開始著手改善民俗、提倡火葬,社會局於1979年設計籌建陽明靈骨塔。1982年11月,陽明山靈骨塔正式啟用,1999年7月28日整建為地上7層、地下1層之寶塔式建築,佔地2,000平方公尺(約600餘坪),可資容納骨灰箱計15,319個。[4]2009年7月5日,規劃興建第二靈骨塔,並於2011年6月10日完工,名曰陽明山「臻愛樓」,內設置50,000個貯骨櫃,2012年落成啟用,為地上3層、地下2層之現代建築。[5][6]

花葬區

Thumb
Thumb
陽明山臻善園

2013年5月,臺北市積極推動「綠色殯葬」將原陽明山第一公墓的停棺室、禮廳改建為花葬園區陽明山「臻善園」,同年10月27日啟用,園區面積8,200平方公尺,設置18個葬區、5,000個花葬穴位。[7]2021年4月1日,啟用「新設花葬區」,闢建面積約7,800平方公尺,設置22個花葬區,新增7,360個花葬穴位。目前面積計約16,000平方公尺,12,360個花葬穴位,區內植有吉野櫻八重櫻流蘇樹金毛杜鵑、平戶杜鵑、茶花桂花等各種喬灌木及草花。[8][9]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