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声聪(1897年7月—1987年12月29日),字兼与,号荷堂壶因,男,福建福州人,中国诗词作者、书法家、画家。曾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韵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长期从事文化工作。著有《兼于阁诗》《兼于阁诗话》《荷堂诗话》等。[1][2]陈声聪善于画,在山水画上也有所成就。[3]

事实速览 陈声聪, 字 ...
陈声聪
Thumb
陳聲聰
兼与
荷堂、壶因
出生1897年
 大清福建省福州市
逝世1987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职业中国近现代诗人、评论家、书画家
关闭

生平

陈声聪1897年7月生于福州,其父耦石在当年考中了举人,5岁时父亲应邀去柳州帮伯父办事时病故。陈声聪和其他3个兄弟在伯父、叔父和母亲叶氏的照顾之下度过了童年。他一开始在私塾中读书,15岁读了梁启超的《时报》社论后茅塞顿开,之后考入福建第一中学,之后又考入吴曾祺创立的经学会。由于家境困难,他被迫辍学到福建省财政厅作了录事,当时叔父鹿庄在那里任科长。由于姐姐嫁到北京,几个兄弟都鼓动陈声聪前往投靠,以便继续求学。他终于进入了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科,两年后通过了文官考试,分配到财政部赋税司,第二年成为主事。他半工半读,最终完成了学业。

30岁时,陈声聪成为了财政部的佥事,之后先后到汉口上海广东南昌等省市政府任秘书、参事。1937年任上海直接税局主任秘书。淞沪会战爆发后任直接税局代理局长,主持税务工作。1942年日军攻占法租界后避居香港。之后又赴桂林贵阳重庆等地,1945年曾办书法展销赚取补贴。抗战结束后,任福建省直接税局局长。后辞职到上海,任财政部专门委员、全国花纱布管制委员会秘书长、中央信托局顾问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声聪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华韵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1960年代仍为《新民晚报》、香港《大公报》写稿。陈的著述活动一直持续到90多岁,著作有《兼于阁诗》《壶因词》《兼于阁诗话》《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兼于阁诗话续集》等。陈声聪22岁时与同乡方慧遗结婚,方的父亲方策大亦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1987年12月29日,陈声聪在上海病逝。[4]

艺术成就

诗文

陈声聪的诗受同光体影响,早年在北京即加入了文学团体谷社。一开始学习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后来则喜爱苏轼杨万里。他作诗看重“情趣”的作用,认为“言愁能使人皱眉,言哀能使人酸鼻,言笑能使人忍俊不禁,然后这诗才有价值”,反对意俗、句俗、典俗。五言古诗是陈声聪最看重的体裁。他认为旧诗应该恪守格律,反对诗界革命,但不反对新诗,认为新诗最终会成为主流。陈声聪早年曾随吴曾祺学习古文,不过他最喜欢做的是杂文,晚年著有不少评论文章。[4]

陈声聪50多岁开始写词,风格类似魏晋时期的咏史咏怀诗,但也写入了不少新事物,如南京长江大桥人造卫星上天、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等等。他还为吴湖帆朱屺瞻刘海粟等现代画家的作品题过诗。[5]另外,陈声聪交游甚广,熟知近代文坛掌故,胡文辉将其与钱仲联并列,称他们为“说诗海上陈兼与,点将吴中钱梦苕”。但冯永军则认为陈虽然富有诗才,但所作多为友人唱和,不够关心国计民生。[6]

书画

陈声聪少年时就学习书法,临摹晋、唐、宋人的书帖。他的楷书得力于欧阳询柳公权,行书则学二王。他的书法形成了沉稳、凝练 、简约、厚重的风格。《陈兼与致周退密翰札》是陈兼与在1980年写给周退密的,结合了内容与形式,体现了陈声聪的文人书法风格。他也能够作小篆隶书,88岁用草篆写《易经》,曾得到王蘧常的赞赏。[7]陈声聪早年在北京时,曾参加林志烜创办的七人画社。时人称陈画的兰竹有郑燮的风格。他也擅长山水画。[4]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