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善師(1780年4月7日—1867年3月7日),本名劉明善福建詔安人,於道光年間來臺灣的西螺七嵌教授武術,後事蹟拍成電視劇《西螺七劍》而轟動一時,在今雲林縣西螺鎮建廟祭祀。

生平

Thumb
西螺振興宮阿善師神像

阿善師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初三[1],本名「劉苞」[2]、「劉明善」[1],少年時期曾在南少林習武[1]。道光八年(1828年),隻身來台,初居於打貓[3]

阿善師與打貓的劉姓居民有淵源,而當地的劉姓與西螺的張廖姓姻親關係[1]。道光十一年(1831年),阿善師在詔安同鄉的要求下,遷於西螺廣興庄,開設武館「振興社」[3]。當時西螺一帶的居民大多來自詔安,因移民良莠不齊,盜賊佔山為王、打家劫舍的事不斷發生[1]。張廖家族為求自保,便以西螺廣興里為中心,將二十五村分為「七崁」聯防自保[2]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間,阿善師將振興社館師資格讓與廖富繼承[2][3]。阿善師並依教規賜號廖富「自善」,立為振興社「執爐」,繼續教授門徒[3]。但廖富於兩年後去世,阿善師只得復出,繼續掌理社務[2][3]。同治元年(1862年),因阿善師年邁體衰、雙目失明,才立廖盾為館師,賜號「良善」,繼續為振興社執爐[3]。後來振興社因遭水災及颱風致倒塌,阿善師將振興社社館移至廖才述、廖盾父子家,並接受廖氏父子奉養,至同治元年(1862年)雙目失明,遂告退休,立廖盾為館師執掌館務[2]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初二,阿善師去世[1]

身後

Thumb
阿善師之墓

因阿善師無子女,七嵌弟子將他葬於廣興庄墓園中。臺灣總督府施行廢墓造田,阿善師墓遷於公墓地內,後來因地勢低窪、拓寬農路等因素而撿骨重埋。[3]

振興社於日治初始日漸衰微,據傳原因很多,包括發生爭奪公產管理權的同胞相殘、三姓長期械鬥,使得武館威信受到嚴重打擊,地位一落千丈[2]。阿善師原先使用的武術用具於日本統治期間流失[4]

1972年,華視播出仿照梁羽生小說《七劍下天山》制作的晚間連續劇《西螺七劍》,將西螺七嵌改成七位俠客,由劉林扮演的阿善師(劇中改名洪善)調解逐漸化解恩怨,最後更團結在一起抵抗日軍[5]。《西螺七劍》播出後,因旅客紛紛前來拜訪阿善師墓,地方倡議重建墓身,由當地耆老廖遠足、雲林縣縣長廖泉裕父親廖東義等人撿骨,並拍攝阿善師遺骨照片[1]。該年7月10日,墓園舉行落成典禮,華視副總經理蕭政之、華視連續劇製作人李嘉等專程南下參加典禮[6]。西螺鎮公所在墓前撥地建立西螺振興宮[3],內供一尊全台唯一的阿善師神像[7],還奉祀池府王爺三太子[8]

《西螺七劍》熱潮時,當年常有遊覽車前往振興宮祭拜;後觀光客銳減,振興宮多年未再整修,放置兵器的小屋變成雜物間[8]

Thumb
西螺振興宮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