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閻摩(梵語:यम,IAST:Yama),又譯琰魔、閻魔、夜摩、剡魔、焰摩,尊稱為閻魔羅闍(天城體梵語:यमराज,IAST:Yamaraja;羅闍為「大王」之意。)、閻魔大王、夜摩天王,為印度神話中的死神,地位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桑納托斯或是埃及神話的阿努比斯。在同源的波斯神话中,其名为贾姆希德[5]。在《梨俱吠陀》中,他是第一個經歷死亡的人類,因此掌握了死亡的力量,成為居住在天界的神明。
根據吠陀的記載,閻摩是第一個死亡,到達天界樂土的凡人,因此,他成為亡靈的統治者,指引亡者靈魂到達天界。但是在之後的記載中,閰摩慢慢被認為是死亡之神。他也被認為是亡靈的守護神,掌管正義與法律。
在梵文中,Yama(梵語:यम)有雙胞胎、成對的意思,因此在一些傳說中,閻摩有個雙胞胎妹妹,即閻蜜。此外,Yama也可以被引申為成對的繩束,有捆绑的意思。王(raja,拉者),則是尊勝、具威力的意思,是對於君主或皇帝的一種尊稱。
傳說閻摩(梵語:यम,IAST:Yama)是太陽神蘇利耶之子。他自願死亡,為人類找出平安到達天界樂土之路,因此成為亡者之王。在《梨俱吠陀》中,閻摩羅闍居住在天界的乐土,人死后的灵魂都要到那里去见阎摩。阎摩有两条狗,是他的死神使者,经常在人间巡游,當发现有人快死的时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
在《梨具吠陀》中,他有一個雙胞胎妹妹。他的妹妹,名叫閻蜜(梵語:यमी,IAST:Yami),在某些傳說中,她是他的配偶。
隨著印度教發展,閻摩開始出現另一種性格。他居住的地方,由天界,被移到陰間。凡人在過世之後,因為生前所造的惡業,將進入到那落迦,接受閻摩的審判以及酷刑,以補償他生前的過錯。
閻摩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伊朗神話中,就已經出現這個神明。
当时古印度人已經开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区的發展,從那里開始了吠陀文化的种姓制度,开创了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期。白印度人當時使用比梵文更早的语言写成吠陀经典,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
古印度人婆羅門在印度西北发展出现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因此阎摩的信仰在婆罗门教中被继承了下来,并有所变化。婆罗门教相信轮回,认为阎摩是传说中第一个死去的人。后来,阎摩神从天界转入地界,被认为是专门监督死者生前的行为,并给与赏罚的神祇;遠古的白印度人眼中,阎摩是個親切的死神,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神祇。阎摩會親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礙,到達地府之後,阎摩還會與眾亡靈享用筵席。
但隨著古印度人婆羅門完全支配印度次大陸,生活在整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婆羅門為了鞏固種姓制度與統治地位,警惕人們不要犯罪,就把阎摩從一個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繪成死者與所有死神的君王,亦即地獄的主宰者,拥有眾多的下属。阎摩也成為一個會用各種酷刑折磨不肖死者的恐怖神祇。這個做法令人們對閻摩這個神祇產生恐懼,並且隨著佛教和古婆羅門教文化的東來,傳到中國人的心中。
大乘佛教繼承印度神話,將焰摩天王列為十二天之一,掌管夜摩天,但也認為閻摩為掌管地獄刑罰的神明,逐漸分化為兩個神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閻摩主要被認為是掌管地獄刑罰的神明,華人尊稱其為閻羅王。
佛教從婆羅門教傳說吸收而來,認為有閻摩法王有二,一者居焰摩天爲其天主(“焰摩”是梵語yama的另一翻譯),一者居地獄爲其主管,稱爲閻羅王(即“閻魔羅阇”的簡稱)。後在中國地區演化為道教的十殿閻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