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羅王
道教、東亞民間信仰中掌管地獄、輪迴的神祇,可為泛稱,也可專指十殿閻羅中管理第五殿的王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道教、東亞民間信仰中掌管地獄、輪迴的神祇,可為泛稱,也可專指十殿閻羅中管理第五殿的王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阎罗王(梵語:यमराज,IAST:Yamarāja),起源自印度教神祇閻魔羅闍(或譯閻摩、閻魔、閻魔大王)[1],是地獄的君主,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華人尊稱其為閻魔羅闍大王,簡稱閻羅王、閻王、閻君。羅闍即「王者」或「大王」之意。閻羅王信仰傳入漢字文化圈,成為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民俗信仰對象之一。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0年6月2日) |
阎罗王之說,經由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信仰系统相互影响,演变出「十殿阎罗王」的傳說。阎王有「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生命已尽的时候,阎罗王就会派遣下属黑白无常或者牛頭馬面,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十殿的审判[2]。阎罗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罗王会让他升到天堂成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幸福的来世;生前行凶作恶的人,阎罗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惡劣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罗王”观念上的体现。
在印度神話中,閻魔羅闍(或譯閻摩、閻魔、閻魔大王),為太陽神蘇利耶之子,原來是第一個死者,他自願死亡,為的是讓人類找到到達天界的道路,因此自己進入天界,成為亡者之主,負責引導亡者到達快樂的天堂。在稍後的傳說中,他由天界被移到地底世界,成為地獄之王。
佛教在古印度兴起后,采用了很多婆罗门教的元素,婆罗门敬奉的閻魔羅闍也被佛教吸收,漢譯為閻羅王。但佛教認為閻羅王是地獄中的鬼神,亦受地獄之苦報[3]。《起世經》記載閻羅王受地獄之苦,因此發願受人身,能在未來於佛法中得到解脫,由於發出此善念而不復受地獄之苦。閻羅王的职责是统领地獄,教誡已投生至地獄的罪人并令地獄鬼卒加以懲罰[4][5]。
與民間信仰不同的是,按照佛教的說法,投胎不會經過閻王審判,而是隨過去所造善惡業,於死後受報投生,在佛教中投生至地獄才會受閻王教誡和治罪[6]。
在漢傳佛教中,阎罗王被奉為十二天,二十諸天與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摆在寺庙的大雄殿里。阎罗王的信仰也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说法,如“平等王”、“双王”等等。
古中国原本没有关于阎罗王的观念,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罗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之後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佛教创立后,沿用了阎罗王的观念,认为阎罗王是管理地狱的王。中國佛教逐漸進化,唐代以後,為了適應中國人對地府的重視,在佛教中原本的阎罗王只有一位,逐渐漸变成十位,就是“十殿閻羅”,俗稱「十殿閻君」,成為中國佛教信仰、道教信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