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銀票是中国古代票號所發行的鈔票,票面為銀兩的稱為「銀票」,為铜钱的稱為「寶鈔」[1][2]或「錢鈔」[3]。最早銀票作為紙鈔出现于南宋,称作銀會子,面額分一錢與半錢兩種,作為票據則出現在北宋。錢鈔與銀票合稱為鈔票,清代銀票雖作為紙幣流通但在形式上為一種票據[4]。
银票最早于北宋初年出现于四川成都,由商人自由发行,最初是为携带巨款的商人提供保管业务的银票铺户发行的,商人将钱财存放于银票铺户处,铺户将写有存放数额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交给存款人,存款人取钱时给付3%的利息,这就是最初的银票,但此时银票还未作为一种货币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存取凭据。之后,很多商人成立银票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银票存取方便,商人便使用银票进行大额交易,银票开始初步具备货币性质。
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由于银票铺市场不规范,致使部分,益州知州张泳进行银票铺户整顿。银票铺户专由十六家富商经营,银票发行取得宋朝官方认可。
天圣元年(1023年),宋朝政府设益州银票务,并设监官1至2人主持。
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将“银票”改为“钱引”,钱引以缗为单位,制作精良,但钱引不许兑换,而且随意增发,造成其价值大跌,至宋嘉定时期,一缗值现钱一百文。
元朝银票制度进一步完善,马可波罗于《马可波罗游记》中介绍了中国银票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5]
明朝于洪武八年(1375年)由于缺铜制造银票,使用桑皮纸印刷,称大明宝钞,然而由于银票只发行不回收,所以造成明朝银票流通过多,通货膨胀。正德年间实际上已不再流通。
清朝最初不发行银票,后因国家经济困难,于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户部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上书满文、汉文两种文字,后又发行大清宝钞,同时,民间也发行银票,称“私钞”,质量较差,且有滥发现象。[6]
银票是世界上第一种纸币,是货币史的一大进步,他的出现,使货币变得更容易携带,同时弥补现金的不足。银票的印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印刷水平,在对中国印刷史、版画史的研究中也有一定意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