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文焯(1856年—1918年),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鶴道人,別號瘦碧、冷紅詞客、大鶴山人,内务府漢軍正白旗人(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姓满洲旗人),籍奉天鐵嶺(今屬遼寧)大鶴山。清朝晚期词人,善书画。
父郑瑛棨任陕西巡抚。文焯生於清文宗咸豐六年(1856年),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科顺天乡试舉人(榜名文焯,时隶内务府正白旗汉军毓琳佐领下)[1]。曾官內閣中書,于25岁(c.1881年)弃官南游,久客吴中(苏州),為多任江蘇巡撫(包括恩寿、端方、陆元鼎、陳啟泰 (同治進士)等)幕僚,后在苏州授学于存古学堂。曾学琴于江夏李复翁,討論古音。博學多才,精詞學。与樊樊山、朱祖謀、况周颐称清季“四大詞宗”。俞樾评文焯的词:“豪宕之中兼以细腻,合大江东去、晓风残月为一手”。又通音律,擅长书画,康有為稱其書法︰“遒逸深古,妙美沖和,奄有北碑之長,取其高深而去其獷野”。光绪十二年至十三年(1886-1887),举词社于苏州城西之壶园,唱和者有易顺鼎(字实甫,其父江苏布政使易佩绅)等。與朱祖谋唱和,与俞樾时有书信交往(载《俞樾函札辑证》, 2014)。清亡後,移居上海,精醫學,行醫於汉口路福利公栈,兼卖书画以自给。民國七年(1918年)卒於吴门(苏州),葬於光福邓尉山的梅花林中。康有为作《清词人郑大鹤先生墓表》。
清光绪十年(1884)至十一年,苏州观察朱修庭(名朱福清,江苏候补道)、苏州怡贤亲王胤祥祠(又名敕建报恩禅寺、怡贤寺)僧云闲(著《枯木琴谱》)、状元洪钧、词人郑文焯(文小坡)、文人彭南屏等人倡议并集资在苏州虎丘憨憨泉边建造了拥翠山庄(载杨岘《拥翠山庄记》)。镶白旗满洲景星 (清朝)任职江苏苏松常镇太粮储道时(1888-1893),与文焯、朱修庭以及内务府正白旗蒙古、内务府郎中兼苏州织造荣廷(字虞臣,博尔济吉特氏,赐汉姓尹氏,著《吴下诗存》)互有唱和(据朱福清,《双清阁袖中诗本》,俞樾序,1893)。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苏州怡园成立“怡园画社”,主要成员有吴大澂、顾鹤逸(顾麟士即进士顾文彬之孙)、吴昌硕、顾沄、郑文焯等。与耦园主人进士沈秉成在园中时有唱和。在苏州寒山寺大雄宝殿右墙的后侧,嵌有一幅“寒山子”的石刻画像,那是根据郑文焯于光绪六年(1880年)游览枫桥寒山寺时,在游船上用手指画就的写意人物——寒山子画像,琢刻而成。
客居苏州时,文焯初寓马医科的讴园(今绣园),其藏书处为“大鹤山房”;后卜居于乔司空巷潘氏西园、剪金桥巷冷红簃等处;又曾寓居庙堂巷的壶园,结社唱词。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饮马桥畔的孝义坊,买下了五亩地,筑建庭园,别号“樵风别墅”;苏州文人孙德谦,有贺其新居文云:“度地新规,洞天别启,近邻萧寺,旁枕清溪”。文焯有画作《归鹤图》,其画跋记载了其在壶园居住期间,“尝蓄六鹤,驯知人语,皆就掌取食,应声起舞”(壶园今已无存[2])。
文焯的《玉楼春》词写道:“梅花过了仍风雨,著意伤春天不许。西园词酒去年同,别是一番惆怅处。/ 一枝照水浑无语,日见花飞随水去。断红还逐晚潮回,相映枝头红更苦”。他的《琵琶仙》词写道:“……又还念、辽鹤归来,奈乡梦、重重渺难寄。愁向十洲屏画,说沧桑余事。残篴外、西江落月,见故宫、洗面清泪。谩倚烟柳津桥,杜鹃声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