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專指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其餘國家請使用其他項目,如:Q1500350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鄉(臺灣話:Hiong;客家话:Hiông)是中華民國地方制度中最基層的地方自治團體之一,設於縣之下,地位與鎮及縣轄市相同,普遍而言即都市化程度偏低且第一級產業農業比例較高之行政區,亦被稱為鄉下或偏鄉。鄉設鄉公所及鄉民代表會,作為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1]。鄉下轄村,與縣轄市、鎮、區下所轄之里同級。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0月12日) |
目前之《地方制度法》並無詳細規範鄉的設置標準,現時的臺灣省各縣的鄉、鎮大多是由臺灣日治時期的1920年施行「街庄制度」下的庄、街直接改制而來[2]。不過若有鄉、鎮、縣轄市之合併設置事宜,均需依法重新區劃,但做為配套法律的《行政區劃法》並未立法完成。一般來說,沿襲舊制也是鄉鎮地界劃分參酌的因素之一。
目前中華民國有146個鄉,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鄉分別是花蓮縣吉安鄉與金門縣烏坵鄉,2023年底兩鄉人口分別為83,175人與664人,有6個鄉的人口超過5萬人,分別是花蓮縣吉安鄉(83,175人)、新竹縣湖口鄉(82,617人)、嘉義縣民雄鄉(70,248人)、新竹縣新豐鄉(58,956人)、宜蘭縣冬山鄉(53,249人)與屏東縣內埔鄉(52,501人)。若不計山地鄉,人口密度最高與最低的鄉分別是屏東縣琉球鄉與嘉義縣大埔鄉,2023年底兩鄉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1,803人與每平方公里26人;面積最大與最小的鄉分別是臺東縣卑南鄉與金門縣烏坵鄉,兩鄉面積分別為412.6871平方公里與1.2000平方公里。
現今中華民國的鄉數目統計(含山地鄉):
臺灣的鄉又可以再分成「平地鄉」與「山地鄉」,平地鄉的前身是日治時期1920年在台灣的「街庄制度」下所設置的「庄」。山地鄉則源自於日治時期各原住民所居住之蕃地,在戰後初期所改制,境內以原住民族為主要居民。「山地鄉」鄉長,從以往《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到現行《地方制度法》都規定,須經過民選且為原住民族籍者方能擔任。
「平地原住民鄉」則是原住民居住人口較多之平地鄉,其民選鄉長不一定需具備原住民族籍。又「直轄市之區由山地鄉改制者,稱為『山地原住民區』,為地方自治團體,設區民代表會及區公所,分別為山地原住民區之立法機關及行政機關,依《地方制度法》辦理自治事項,並執行上級政府委辦事項。山地原住民區之自治,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準用本法關於鄉(鎮、市)之規定。」[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