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那臘勃底[1](緬甸語:နရပတိ,发音:[nəɹa̰pətḭ];1413年—1468年),旧譯那羅波帝[1],或稱那臘勃底一世、溫多王,《明史》作以速剌,他是緬甸阿瓦王朝君主,1442年至1468年間在位。那臘勃底是前代國王明耶觉苏瓦一世的弟弟。[2][3][4]那臘勃底統治期間,與明朝一同打擊孟卯(或稱麓川),曾拿獲思任發、思機發送往明朝。[5]
那臘勃底是阿瓦國王孟養德多的次子,長大後被授以文多為采邑。[6]1429年,那臘勃底受任卑謬總督,並得到底哈都(သီဟသူ)的稱號。1439年,孟養德多逝世,那臘勃底的兄長明耶觉苏瓦一世繼位為王。[7]1442年,明耶觉苏瓦一世突然逝世,此時阿瓦王國仍在與北方的孟卯(或稱麓川)交戰,阿瓦軍仍在北方的孟拱圍城。[8]
阿瓦廷臣原屬意前線統帥梯訶波帝(明耶觉苏瓦一世的妻舅與女婿)繼承王位,但梯訶波帝拒絕了,他推舉時任卑謬總督的那臘勃底。隨後,那臘勃底於1442年4月即位為王。[9]梯訶波帝則回到前線,在那臘勃底登基之日攻下孟拱,俘獲孟卯詔法(或稱麓川土司)思任發。[10]那臘勃底在實皆建立的睹波焰佛塔(Tupayon Pagoda)有碑銘描述了此事。[11]梯訶波帝則被那臘勃底任命為新的孟養詔法。[10]
明英宗朱祁鎮在麓川之役中思任發兵敗逃離麓川後即下諭,能擒獻思任發者得麓川地。[11][12][13]在阿瓦軍擒獲思任發後,明將王驥要求那臘勃底交出思任發,然而那臘勃底以麓川之地為言不願交送,明廷因此下令一並征討阿瓦。[11][14]
緬甸史書記載,阿瓦軍與明軍於1444年(一說1445年)在八莫附近的江東城(一說太公城)交戰,明軍兵力達三百萬、阿瓦則是有二十萬(一般認為兵力有誇大),阿瓦軍擊退了明軍。[7][10][11]1445年(一說1446年),明軍再次來襲,兵鋒直抵阿瓦城下,那臘勃底只好同意明朝的要求,然而此時思任發已經自殺,只能交出他的屍體。緬史還記載明軍幫助那臘勃底平定了央米丁地區的叛亂以作為報酬。[7][10][11][15]《明史》則記載雙方並無交戰,那臘勃底於1446年(正統十一年)將思任發送往雲南,後思任發被斬首送往北京。[12][16][17]1447年(正統十二年),那臘勃底被明英宗朱祁鎮授以宣慰使之職,並表示願出兵助明軍攻打思任發之子思機發。[7][11][18]
1450年,孟養詔法梯訶波帝逝世,其子敏烏迪(Min U Ti)與思機發、思卜發一同起兵叛亂。那臘勃底派兵鎮壓,處死了敏烏迪,思機發與思卜發投降並宣誓效忠那臘勃底。那臘勃底以思卜發之子為新任孟養詔法,並將思機發、思卜發扣留在阿瓦。1454年(景泰五年),那臘勃底將思機發等人交給明廷以換取孟養的控制權。[10]明史則記載阿瓦換得銀戞之地。[19][20][21]
1451年,東吁總督明康一世死於暗殺,東吁脫離阿瓦的統治。[22]1459年,東吁叛軍首領被手下暗殺,那臘勃底以其妻舅任職東吁總督。[23]那臘勃底曾於1451年與阿臘干王阿梨汗會晤於兩國邊境的山上,勘定邊界、睦鄰友好。[24]那臘勃底還曾於1456年在錫蘭康提購置田產,以供養前往佛牙寺朝聖的緬甸僧侶。[19]
1467年,那臘勃底被其孫刺傷,起因是那臘勃底譴責其孫與其表親的情事。那臘勃底的傷勢不嚴重,但他大受驚嚇,因其曾親臨阿瓦前王底哈都被錫箔詔法伏殺之事,當時那臘勃底尚為幼童,在屍體旁目睹了奄奄一息的底哈都。那臘勃底逃往卑謬,不願再返回阿瓦。次年(1468年),那臘勃底崩逝於卑謬。[24][2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