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位於澳門路環的媽祖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路環天后古廟(葡萄牙語:Templo de Tin Hau de Coloane)位於在路環民國大馬路旁邊,早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成,是路環最大和歷史最久的廟宇。與譚公廟、三聖宮和觀音古廟為路環四廟[1]。
路環天后古廟地處路環市區西沿,惜近年香火冷清,令這一座古廟失色不少。關於該廟起源,目前有兩種資料。1981年,路環四廟慈善會對天后古廟作大規模重修,故有碑記誌載此事。碑文稱:『本庙創建于康熙十六年,迄今三百零三年,在三世紀過程中,經乾隆十八年重建,道光廿二年擴建……一九六三年重建……』。碑記誌載了幾次重大重建,並稱起源自康熙十六年,即1677年。如果這是真實的話,則該廟為澳門最古老的廟宇之一,也是現存的唯一一座始建於清初的廟宇,不過,日前可見廟中似無一文物反映該廟建於清初。此說存疑。廟中現存最古老文物為一口百餘斤古鐘,有銘文:『恩沐衆信弟子虔鑄洪鐘一口,重壹百餘觔敬在塩灶灣,天后娘娘,康公主帥,洪聖大王案前永遠供奉。……乾隆二十八年歲次癸未仲冬吉旦立』。古鐘往往是廟宇可以保存的最久遠文物,該鐘若鑄於立廟初始,則天后古廟至少在1763年或以前已立,距今二百多年,若把乾隆二十八年視為創廟年份,比較合理。無論如何,路環天后吉廟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之一,亦是路環、氹仔最吉老的廟宇
廟前本有道光七年反貪污碑記,譚公廟在1981年重修時,改立在譚公廟側。目前,天后宮內有一幀民國十六年(1927年)春立「重建天后聖母古廟碑記」
廟內有主神像七尊,分居三殿:天后殿、都天府、三聖宮。主殿為天后殿,左奉關公、康公、洪聖,右奉財帛、魯班、华佗。但目前所見,神像甚新,三聖宮所奉,似為福祿壽,各神手捧元寶、如意或空手,不似魯班、華陀,屬後人弄錯的成份甚高。路環天后古廟,不但是全島歷史最悠外的廟宇,也是規模最宏大的廟宇。在離島以規模論,其僅比氹仔北帝廟小。這所大廟的建築風格,與康公廟、三街會館、北帝廟如出一轍,外看是單體式廟宇,但内含四方亭,另再分三殿,實為單體組合式廟宇。清代的路環,估計主要有幾種經濟行業,一為造船業,二為漁業,三為農業,四為採石業。從廟內祀奉天后、譚公、洪聖三水神可見端倪。同時,該處還有兩行業神魯班、華陀。估計奉魯班者,當為島上造船業者所需,而當時該島地處偏隅,缺醫少藥,奉有華陀,正常不過。該廟民十六年的碑記,還有一特色是刻有葡文,記載澳督捐款之事:『澳門督憲大人囉哋哮咕囉哋咡吐喜捐西紙銀貳伯伍拾大員正。GOVERNADORRODRIGORODRIGUES $300』 。碑中中文稱澳督捐助二百五十元,但葡文則稱三百元,不知是否紙水差價還是別有原因?
從廟內文物可知,古廟自道光二十二年以來,有過多次重修。包括: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其中香爐,刻有同治十一年仲春『天后元召』字樣(高53公分)。匾『德洽群倫』、『東海聖人』。光緒十五年:三、民國十二年,有匾『廟貌重光』;四、民國十六年,有碑文;五、1963年,有匾『天后重光』;六、1981年,有匾『慈航普渡』;七、1997年。可考的至少有七次。天后古廟內遺有清代中葉以降的木匾多達十四幀,計道光有四幀;同治朝三幀;光緒朝两幀;民國兩幀;現代三幀。
這十四幀匾,最古老者為道光六年的(1826年)的『德垂澤國』,距今已有170年的歷史,該匾部分已經損毀洞穿,曾經修補。山門楹聯為『薄海流清晏,遐陬仰聖神』。廟內另有三副同治十一年楹聯,天后殿的為『聖德覃孚咸沾麗澤,母恩廣被共戴慈雲』;都天府為『海角沛恩膏(盡變)鯨波蜃浪,翟(容)瞻咫尺恍親湄月莆雲』;三聖宮為『妙手運斤共仰準繩昭萬古,精心制器羣欽規矩播千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