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趙北源(1917年—1964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开国少将。原名赵凤琴,曾用名赵北原、南福增。直隶大名县沙圪塔村人。

事实速览 趙北源 赵凤琴, 个人资料 ...
趙北源
赵凤琴
个人资料
出生1917年
 中華民國直隶省大名县
逝世1964年(46—47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籍贯河北省大名县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父母父亲赵桂林
职业将领
宗教信仰共产主义
获奖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二级解放勋章
军事背景
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
服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
服役时间1939年—1964年
军衔少将
部队中野10纵86团团长
解放军第174师副师长
关闭

早年生活

1920年大名一带遭遇特大旱灾,病疫流行,趙北源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相继因饥饿而死,母亲就带着3岁的赵北源外出逃荒乞讨。1925年,父亲赵桂林在大名县城有了暂时工作居所,经过6年乞讨生活的赵北源随母亲又有了家,仍必须下乡拾柴或当小帮工。[1]直到11岁才开始入小学半工半读。1931年入直隶省立第七师范附属高级小学校。1932年暑假借用南福增的毕业文凭考入大名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1933年,趙北源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内外积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被当局察觉,1934年冬被开除学籍。随后以当小学教师为掩护,任中共肥乡中心县委发行部副部长从事秘密工作。1935年后曾一度与党组织失掉联系,为生活所迫到外地谋生,1937年3月,返回故乡。1937年5月到北平通俗读物编刊社卖书度日。1938年初打入伪军内部,从事传递情报、营救同志以及向城外送印刷品等重要工作。

軍旅生涯

1938年7月,趙北源到大名县第四区抗日自卫大队,任民运干事、四区队指导员。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冀南军区第2支队1大队大队长。1940年八路军新编第9旅第26团第2营营长、后任第26团参谋长。1942年任冀南军区第一武工队政治委员。后任漳河县县长。1943年任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广(平)大(名)路南支队政治委员,开辟和巩固大名、魏县、成安一带抗日根据地。1943年调出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5月回到冀南第三军分区任第26团政治委员。抗战结束后,任冀南军区独立第5旅第14团政治委员。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第86团团长,同年底随部千里跃进桐柏山区,参与开辟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的7个月艰苦战斗。1948年参加邓县、襄樊战役。1948年7月,率第86团渡汉江,配合友军创建汉南根据地。1949年春在花园战役中,歼灭江北守敌主力一个团,随后赴豫西剿匪。1949年5月任第二野战军第58军第173师副师长。[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趙北源任中南军区海军第1舰队司令员。他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6年11月任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1960年8月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2年3月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1964年升少将军衔。1964年8月23日在北京海军总医院病逝,终年47岁。[3]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