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數論中的定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費馬大定理(亦名费马最後定理,法語:Le dernier théorème de Fermat,英語:Fermat's Last Theorem),其概要為:
以上陳述由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被稱為「费马猜想」,直到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於1995年將他們的證明出版後,才稱為「費馬最后定理」。這個猜想最初出現費馬的《頁邊筆記》中。儘管費馬表明他已找到一個精妙的證明而頁邊没有足夠的空位寫下,但仍然經過數學家們三個多世紀的努力,猜想才變成定理。在衝擊這個数论世紀难题的過程中,無論是不完全的還是最後完整的證明,都給數學界帶來很大的影響;很多的數學結果、甚至數學分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包括代數幾何中的橢圓曲線和模形式,以及伽羅瓦理論和赫克代數等。這也令人懷疑當初費馬是否真的找到正確證明。而安德魯·懷爾斯由於成功證明此定理,獲得包括邵逸夫獎在内的数十个奖项。
1637年,费马在阅读丢番图《算术》拉丁文译本时,曾在第11卷第8命题旁写道:
“ | 将一个立方数分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一个四次幂分成两个四次幂之和,或者一般地将一个高于二次的幂分成两个同次幂之和,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我发现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的空白處太小,写不下[註 1]。 | ” |
畢竟費馬沒有寫下证明,而他的其它猜想對數學貢獻良多,由此激发许多数学家对这一猜想的兴趣。数学家们的有关工作丰富数论的内容,推动数论的发展。
费马大定理提出之后的二百年內,對很多不同的特定的,費馬大定理被證明。但对于一般情況,人们仍一籌莫展。
1908年,德国人「保羅·弗里德里希·沃爾夫斯凱爾」宣布以10万馬克作为奖金奖给在他逝世後一百年內,第一个证明该定理的人,吸引不少人嘗試並遞交他們的「證明」。在一戰之後,馬克大幅貶值,該奖金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
1983年,格尔德·法尔廷斯證明莫德尔猜想。作为推论,对于给定的整数,至多存在有限组互素的使得。
1986年,格哈德·弗賴(Gerhard Frey)提出“ε-猜想”:若存在使得,即如果費馬大定理是錯的,則橢圓曲線
會是谷山-志村猜想的一個反例。格哈德·弗賴的猜想隨即被肯尼斯·阿蘭·黎貝證實。此猜想顯示費馬大定理与橢圓曲線及模形式的密切關係。
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和理查·泰勒在一特例範圍内證明谷山志村猜想,弗賴的橢圓曲線剛好在這一特例範圍内,從而證明費馬大定理。
懷爾斯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亦甚具戲劇性。他用七年時間,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得出證明的大部分;然後於1993年6月在一個學術會議上宣佈他的證明,並瞬即成為世界頭條。但在審查證明的過程中,專家發現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懷爾斯和泰勒之後用近一年時間嘗試補救,終在1994年9月以一個之前懷爾斯拋棄過的方法得到成功,這部分的證明與岩澤理論有關。他們的證明刊在1995年的《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之上。
在怀尔斯证明之前,沃爾夫斯凱爾委員會(Wolfskehl committee)收到数千个不正确的证明,所有纸张叠加达到约10英尺(3米)的高度[2](p. 295)。仅在第一年(1907—1908年)就提出621個证明,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各家證明方法的提出已經降至每個月大约3-4個。根据沃爾夫斯凱爾委員會评论家施里希廷(F. Schlichting)的说法,大多数证明都是基于学校教授的基本方法,并且提交证明的人大多“有技术教育但职业生涯失败”[2](pp. 120–125、131–133、295–296)[3]。用数学历史学家霍华德·伊夫斯的话来说,“费马大定理在数学里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在于它是错误证明数量最多的数学题。”[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