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旅游类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贫民窟旅游(英語:Slum Tourism)是一种旅游方式[1],游客们到贫穷的地区去观察贫穷人的生活。[2]在埃塞俄比亚,或者一些发生过诸如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地方往往是贫穷旅游的目的地,比如飓风卡特里娜发生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就变成了一个贫困旅游的热点地区。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0年4月21日) |
起初在19世紀,這種旅遊模式集中倫敦和曼哈頓的貧民窟。現在,貧困旅遊在許多發中國家,如印尼、肯亞、巴西等國家更是風行。 批评家将贫困旅游的人比拟为窥视症者,他们在不幸的人身上掠奇,拍照,但并不能给这些苦难的人民任何实质上的帮助,尽管有些参与贫困旅游的人会帮助这些穷人。[3][4]
根據牛津英語字典,「slumming」這個單詞的首次使用可以追溯到1884年。在倫敦,人們到白教堂或是肖迪奇參觀的街區,觀察貧民窟的生活。紐約市的富裕人士也開始前往移民聚集的下東城地區參觀,如包厘街、Five Points, Manhattan等,觀察他們如何「如何苟活」。[5] 1980年代,南非的黑人居民組織了城鎮遊覽行程,教育地方政府的白人他們是如何在當地生活的。這樣的旅遊行程,也吸引了許多想要知道南非種族隔離歷史與發展的國際遊客。[6]
在1990年代,國際旅遊行程開始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落後地區(貧民窟)納為景點,這種旅遊行程蔚為風潮,也多由大型的旅行公司負責經營與行銷。舉例來說,在開普敦,每年就有30萬以上的遊客前來參觀當地的貧民窟。[7]
在2008,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發行之前,孟買也是貧困旅遊的目的地之一[3]。現在,貧民旅遊的觀念也得到媒體與學術界更多關注,2010年12月也在布里斯托舉行了第一屆貧民旅遊會議。[8]
貧困旅遊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人民前往發展中國家,通常以所訪問地區的類型命名,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衰落,发达国家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贫困旅游目的地。
根据旅游心理学,参观贫困地区的心理动机有可能出于满足自身的优越感、怀旧感等心理需要。
傳統旅遊業已走到末路,遊客更想深入體驗當地生活,抗拒在景點走馬看花,渴望有真切體驗。
許多社企藉此賺取利潤,既協助草根階層賺錢改善生活,遊客亦更了解社會貧困的前因後果,教人認識鮮有人知的難民困境。
所以貧困旅遊也是深度旅遊,旅客和基層都是雙贏。
探索貧困地區的主題旅遊於國際,隨著貧困旅遊愈益廣見,值得公眾反思。
-在19世紀,英貴客愛觀察貧困窟。其中到了1980年代,受種族隔離的南非黑人開放社區,歡迎外國遊客入內見證白人政府如何打壓黑人,贏得國際對南非黑人的同情和支持(資料來源於2017年9月18日香港經濟日報)。雖然在各方面看上去,貧困旅遊似乎都是有益無害,但卻忽略了貧困區人們的感受。
-若果人們並不是因政府而貧窮而是自身因素呢?那便是我們忽略了貧窮窟居民的感受:不是全部人都願意被其他人看到自己貧困的樣子,更不想別人知道因貧困而去犯罪。“參觀”別人的貧困,這是一種不被尊重及在心理層面上被觸犯隱私(就算已經過同意)的行為。
-在示範效應的負面影響中,東道國努力工作的基層人民,都會因不滿於辛苦的現狀,他們覺得自己那麼努力卻都不可以像遊客一樣享受人生,於是嫉妒心及對生活的不滿會驅使他們犯罪。
-除了同樣的不滿會出現在窮人身上,在窮人的自尊心上也是會受到一定的打擊,再加上他們所受的教育水平都很低,難保會因此而做出非法行為。
-在比較落後的國家中,貧民窟旅遊有可能對東道國為該區脫貧的決策產生負面影響,東道國可能視「貧窮」為該區的旅游吸引力之一,為保旅遊發展,從而不去隨意改變貧窮現象,以保持對旅客的吸引力。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