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貝澳(英語:Pui O),又稱杯澳,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離島區嶼南道,為大嶼山南岸的一個聚居地,由老圍、新村、羅屋和鹹田等幾條村落所組成。在歷史文獻中,稱為螺杯澳或者螺盃澳。從貝澳往西南為長沙,往東面為芝麻灣,往東南芝麻灣半島,往北面為南大嶼郊野公園[1]。
貝澳取名於其尤如螺的地形,因此古稱為螺杯澳[2],此古稱在明朝萬曆(1573年至1620年)時期由郭棐所著的《粵大記》中有所記載。
貝澳位於大嶼山東南方,是大嶼山的南岸,對外的海灣為貝澳灣。貝澳東為芝麻灣,南為貝澳灣(海灣),西為長沙,北為南大嶼郊野公園。貝澳是一個沙咀,幾條小河由附近的山流入海或者石壁水塘,其中一條大的是由向梅窩的山谷流入貝澳灣。海水和河水形成鹹淡水交界的地形和生態,海邊沖積一個螺子形狀的海灘。
貝澳的生態資源豐富,貝澳河被漁農自然護理署列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溪」[3],貝澳其中一片淡水濕地提供棲息地予水牛及多種雀鳥,但一直飽受傾倒泥頭活動破壞[4]。
考古學家在貝澳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古物[5],表示可能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在貝澳居住。在清朝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年),大嶼山居民因為遷界令而必須內遷,復界後(1669年)才陸續返回居住。
張姓老圍現在仍然有一邊石砌矮圍牆,用來阻擋水浸時的洪水。貝澳村民以前主要以務農為生,次要為打漁。在河口,有一座建於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的天后宮,廟宇正向西南方,背山面海,並且置有銅鐘一口。在天后宮附近有洪聖廟 (梅窩)的遺址。[2]
1956年至1963年間[6],由於當時香港食水短缺,香港政府決定興建石壁水塘,開闢嶼南道、東涌道和大澳道等連貫各地。由貝澳至分流的山水全被截流及引入石壁水塘,導致嚴重影響田地灌溉。期後以務農為生的村民被逼放棄耕種,因而解放水牛,另謀生計。直到現時,村民大多以經營渡假屋和士多。
2015年3月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討論南大嶼山的康樂及旅遊發展,包括建議擴大貝澳營地規模及發展為以海濱為主題的休閒區[7]。同年4月發展局副局長馬紹祥透露,有關部門正考慮以宗教旅遊或者故事方式,串連貝澳至觀星熱點狗嶺涌等等旅遊景點[8]。
貝澳泳灘為貝澳的主要景點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設有更衣室、洗手間及淋浴等設施,而且有救生員值勤。泳灘旁有士多經營,大部分均售賣游泳用品及食物等。貝澳泳灘的水流分別來自海水及附近河流,因此貝澳泳灘為淡水水的交界。此泳灘的水質趨勢近20年被環境保護署評級為良好至一般之間[9][10]。
2008年6月26日至30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曾經在貝澳泳灘進行防鯊網維修工程[11],因而一度關閉。
由於貝灘泳灘面於西南偏南[12],因此在貝澳可以清楚觀看日落。
貝澳泳灘中設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及免費的營地,24小時開放,供予露營,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用者使用前在管理處登記即可。露營地點中露營位共有52個[13],每個營位以木欄間開,地面以沙為主。另外貝澳泳灘中設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及免費的燒烤場,設有數十個燒烤爐,大部分燒烤爐都設在露營位附近,以方便露營者燒烤。
於2012年有報道指出,貝澳營地近年淪為大批中國大陸旅客所使用的免費住宿地,白天出外購物遊玩,晚上回來宿地睡覺,以節省酒店租金[14]。更有其他人士視這裏為長期住所,令到假日到來露營的香港人無法享用營地[15]。
貝澳一直保持鄉村狀況,常住人口較少,而整個貝澳都劃入大嶼山選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