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补充谓语语义的名词性成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论元(argument)也称行动元(actant)[1]、项,不及物动词主语也称变元,在句法学上指句子当中具有指称功能、强制补充谓语语义的名词性成分[1][2][3]。这些谓语往往指的是动词(V)及其助动词;名词性成分(NPs)则可以是名词、代词等[4],甚至可以是从句,如英语 seem 的从句即可视之为其论元[5]。
不同的谓语具有不同的论元属性[6],论元属性决定了谓语所能支配论元的数目,称为配价或者次范畴化。根据谓语的论元属性,大部分谓语都会拥有一到三个论元,由这些谓语及其论元即可组成一个论元结构。依据与谓语的关系,论元一定会获指派一个语义角色[7],通常X'结构中补足语(complement)、标定语(specifier)位置的论元会拥有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8],属于必不可少的核心论元(core argument)或必有论元(obligatory argument);而有的论元通常在形态或句法上偏离核心论元的特征,称为非核心论元(prepositional argument 或 non-core argument)或可有论元(optional argument),如与格的益事。[6][9]附加语(adjunct)不属于论元。[4][10]
谓语的论元按照它在谓语短语中的句法位置分为外部论元(external argument)和内部论元(internal argument)。在X'理论的句法结构当中,外部论元会在谓语的二阶短语XP或者一阶投射X'的外侧(动词短语内主语假说)[註 1]产生,内部论元则在其内侧产生[11][12]。管约论常将外部论元和内部论元当作深层结构的主语和宾语。[13]例如动词句“小明砸了花瓶”:
内部论元通常就是动词动词的补足语,外部论元则有可能是动词的标定语或者是动词短语的上级成分。
外部论元和内部论元的区分常用于非宾格假说当中,以解释非宾格的不及物动词变元表面上的主格与其拥有的语义角色不相符(即不持有施事)的现象。[14]在主宾格语言当中,和及物动词主语一样,一部分不及物动词主语会拥有施事,如“跑”“跳”等,这种不及物动词也称非作格动词;但一些不及物动词主语会拥有受事,如“死”等,这种不及物动词称为非宾格动词。因为不及物动词这个论元有时拥有施事有时拥有受事,所以一般称之为单一变元。
论旨属性指的是标定这些论元在语义上的功能,即语义角色(也称论旨角色、题元角色)。[6][15]论元都一定会被指派语义角色[7],指派语义角色的位置即为论旨位置。[4]
论元属性指的是谓语可支配论元的数目,即可支配多少个核心论元、多少个非核心论元的属性[6][15],亦即一般所说的及物性。不同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论元属性。关于论元属性可以用配价或次范畴化等理论去解释,二者大同小异,不过它们来自不同的句法研究流派:配价理论源自吕西安·泰尼埃的依存语法[1],而次范畴化则源自乔姆斯基学派的短语结构语法[16]。二者差异在于对主语的限定,但后来也渐渐趋同。
在生成语法中,论元跟句法位置相关,不过起初生成语法对论元的范围限制的比较紧。[4]在标准理论当中,只有动词短语内部的必要成分能够满足次范畴化特征,可以被次范畴化,所以只有内部论元、即补足语位置的名词性成分可以算作论元。[17][18]而在管约论当中进一步用选择特征界定了主语和补足语,故除了补足语位置可以是论旨位置之外,主语往往也是论旨位置,即被论元占据。[5]动词短语内主语假说则将主语置于动词句的标定语位置,故主语也属于论元。[19]所以只有补足语与指示语位置的成分才有可能成为论元,其它位置的成分都不是论元,比如附加语就不属于论元,句法上它不在论旨位置,而且不决定短语的合法性,不会被谓语强制要求去补充语义,可以省略[10][4],如:Jill likes Jack most of the time. 相对地,配价理论从一开始就把主语纳入配价。[1]
在配价理论中,谓语动词可以分为以下价位:
由这些谓语及其论元即可组成一个论元结构。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