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調音部位(英語:place of articulation)即辅音发音时,口腔或者咽腔中受到阻碍的位置。当两个调音器官相互靠近时,就会形成阻塞。这两个调音器官里面,通常运动的器官被视为主动调音部位,静止的器官被视为被动调音部位,故所谓调音位置,指的是这两者的组合。例如,[f] 即为唇齿音,以下唇为主动调音部位,上齿为被动调音部位。下唇还可以是其他部位的主动调音部位,如双唇音 [b] 。同样地,上齿也可以是其他部位的被动调音部位,如清齿擦音 [θ]。
|
|
如果有多于一个以上的调音部位参与调音(尽管很少超过两个),这种情况就称为协同调音。[3]:266, 271
协同调音分为两类,其中一种的两个调音部位阻碍相同量的气流,称为双协同调音。[2]:329例如清唇软腭塞音 [k͡p],这个音相当于是同时以硬腭与嘴唇同时发出清軟腭塞音 [k]和清雙唇塞音 [p]。
另外一种协同调音里面,一个调音部位会比另一个调音部位阻碍更多的气流[2]:329,前者称为主要调音(primary articulation),后者则为次要调音(secondary articulation)[4]。常见的包括唇音化、俄语的软音化等。例如英语 w,常包括软腭的主要调音和嘴唇的次要调音,因为嘴唇的圆角会导致阻塞减少;又如“quit”中的 qu(唇音化为 [kʷ]),具有完全相同的主要和次要调音部位,但它们不仅仅阻碍气流,甚至在软腭处完全阻塞气流。(qu 常被分析为k 和 u 的音列,但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同时发音的。[w])不过有时也会将 u/w 处理成与协同调音非常相像的浊圆唇软腭近音 [w],见下文。[4]同样地,浊圆唇硬腭近音 [ɥ] 通常被视为协同调音,但有时也会单独列作鼻音。
搭嘴音会有两个调音位置同时闭塞,故也属于协同调音。
調音方法(manner of articulation)指发音时调动舌头、唇部及其他喉以上的调音器官对发声器官流出的气流进行各种阻碍,以改变其共振,发出不同语音的办法。对于任一个调音部位,存在若干种调音方法,而因此有若干个同位辅音。
调音方法的一特征为阻碍程度,即调音器官之间的相近程度。如果两个调音器官达到最大阻塞位置(Location of maximum obstruction),则调音就可以成立。[5]:48由阻碍程度最大排至最小,发音可以被分成塞音、擦音、無擦通音甚至元音。塞音会出现声道的完全阻塞,故会有一个成阻、持阻、除阻的过程。擦音通过气流摩擦调音部位调音。塞擦音则通常表现得像是介于塞音和擦音之间的发音,但在语音学上,其为连续塞音及擦音的发音。
调音还包括其他特征,也都涉及气流的阻塞,包括閃音、顫音和擦音的有咝等。通常鼻音化及边音也被认为包括在调音方法内,朱晓农等语言学家会将其划为“响音”,即无准随机波但有声道阻碍的音(其他的则是“阻音”,即既有准随机波也有声道阻碍的音)[1]:55, 134;但一些语音学家如彼得·拉迪福杰德认为它们是独立于调音方法之外的[4]。历史上,发音会移向较小阻碍的发音,此一过程称为辅音弱化。
元音一般认为其发音过程中没有调音,因为没有任何调音器官能达到相互的最大阻塞位置,故调音也不成立。通常使用前后、开闭、圆唇非圆唇等,而非调音部位和调音方法来描述元音。语音生理学很难解释元音的调音,因为这与一般的听觉印象相悖。
一些近音跟元音在听觉上相似,故也会被记作元音。如硬腭近音 [j]与闭前不圆唇元音 [i]、浊圆唇软腭近音 [w]与闭后圆唇元音 [w]、浊圆唇硬腭近音 [ɥ]与闭前圆唇元音 [y]、软腭近音 [ɰ]与闭后不圆唇元音 [ɯ]、以及齿龈近音 [ɹ]与儿化元音 [ɚ] 的对应关系。不过,两者相比较而言,近音的阻塞更加强一些。[2]:32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