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龕摩岩造像位於四川省巴中市,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唐、宋。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1980年7月7日公佈為四川省重新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2001年6月25日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入南龕摩崖造像[3]。
此條目或許过多或不当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多媒体文件。 (2023年3月26日) |
水宁寺摩崖造像、西龛摩崖造像、北龛摩崖造像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四川省巴中市 | ||||
坐标 | 31°51′14.825″N 106°44′11.580″E | ||||
分类 | 石窟寺及石刻 | ||||
时代 | 隋至宋 | ||||
编号 | 第五批增补第14项 | ||||
认定时间 | 2001年6月25日 | ||||
|
西龕摩崖石刻造像地處巴中市城西1公里的鳳谷山西龕村,現存造像92龕,分布在西龕寺(又名佛爺灣)、流杯池、龍日寺三處,三地各相距約1公里。流杯池岩前有一塊窄長的平地,岩面上偶可見方形榫孔,其前原來可能有寺廟。岩面右下方鑿出一平面,長約7米,高約3米,原來有刻字,左側中下部尚可見「口……口如……」四字殘痕。據《巴中縣誌》載:「『流杯池』,此刻在西龕山右半岩,時代姓名無考,疑即唐元封所題,字大二尺許,亦漸泯滅矣。」,又載:「『古珍岩』,此刻在流杯池上佛龕右岩,亦無時代姓名,字跡漫糊,似亦唐宋筆也。」。今上面二題銘尚存遺蹟,鑿平的石碑尚存。在距第53號龕左側約20米處西龕村的公路旁有一水池,唐名「流杯池」,即古珍岩左下側的一口古井。20世紀80年代,最初對窟龕進行編號時,從山下西龕寺南邊開始,至龍日寺北邊結束,此後發現的龕依次編號,因此。後編的個別編號未按地點順序。因文管所曾對龕號進行過兩次修改,個別龕因舊寫編號未脫落。同時存在兩個號。2000年調查時以文管所1990年編號為准,第01~52號龕位於山下西龕寺後,第53~55號龕、第92號龕位於山腰流杯池,其餘龕位於山頂龍日寺。西龕始鑿於隋代,其中現存的第18、21、22號龕可能為隋代造像,第l0號龕彌勒像有開元三年(715年)造像記,具有斷代意義,第53號龕西方凈土變中的唐代石雕建築雕刻尤其精彩。參考南龕造像時間,結合西龕崖面情況。按開鑿順序,可將西龕現存龕像分為六組[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