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襬指數是一個裙襬和經濟的理論[1]。裙襬指數認為當經濟狀態好的時期(例如1920年代及1960年代),女性的裙子會比較短,裙襬也會比較高。當1960年代景氣好時,女性開始穿出現像迷你裙之類的服裝[2],有較高的裙襬,可以展現其昂貴的絲襪[3]。而經濟狀態不好的時期(例如1929年華爾街股災),裙子會比較長。不過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論點,像在1950年代,裙子比較長,當時卻是富裕的年代[4]

此理論會被誤認為是由喬治·W·泰勒英语George W. Taylor (professor)在1926年提出[5][6]。泰勒1929年的論文《Significant post-war changes in the full-fashioned hosiery industry》,發現了自從1920年代以來,裙襬長度是會影響紡織產業是否成長的因素之一,不過他沒有提出裙襬理論[7]

2010年一份未經同儕評審的研究指出「經濟景氣循環會較裙襬變化提早三年發生」[8]

德斯蒙德·莫利斯也在他的《裸猿》中提及此一理論。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