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許不适合百科全書。 (2015年6月27日) |
在這三個假設條件下,地球所有熱量均來自太陽,又因緯度高低的不同,太陽照射角度的差異,造成低緯度地區接收較多太陽輻射,較為炎熱;高緯地區較為寒冷,在赤道地區形成低壓,兩極形成高壓,中間則還有相間的高、低壓帶。[1]
實際情況下,地軸傾斜23.5度。太陽每日直射地點不斷地在移動。以北半球為例,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太陽直射赤道。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北移。夏至時移到最北之處是北緯23.5度,即北回歸線。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南移,秋分時直射點重回赤道。冬至時是太陽直射的最南處,即為南回歸線的位置。冬至過後轉而往北,到春分時又回到了赤道。南、北回歸線會在23.5度這樣一個特定的數字,以及地球有一年四季的變化,根本原因皆和地軸和黃道面垂直所夾的傾斜角密切相關。[2]
在解釋地中海型氣候的特徵時,「風帶季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行星風系中,風帶和氣壓帶就是隨著一年四季太陽照射點的不同而移動,春到夏季漸往北移,秋到冬季往南移。所以「南北緯30-40度的陸地西岸」形成夏乾冬雨的地中海型氣候。[3]
夏季時,副熱帶高壓北移到30-40度地區的上空,因下沉氣流旺盛導致氣候乾燥少雨。冬季時,整個風帶和氣壓帶南移,此時西風帶移到30-40度的上空,為南、北緯30-40度地帶來海洋的水氣。
風帶分為:
相關參考
- 大氣環流(Atmospheric circulation)
- 低緯度(哈德萊)環流(Hadley cell)
- 中緯度(費雷爾)環流(Ferrel cell)
- 極地環流(Polar cell)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