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蜒
节肢动物门唇足纲的一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蚰蜒(yóu yán)是節肢動物門、唇足綱之下蚰蜒目(學名:Scutigeromorpha)物种的統稱,俗稱錢串子、草鞋蟲、草鞋底、蓑衣蟲、香油蟲和毛乍乍等[7],古名䗅𧕯[8]。在中國古代,“蚰蜒”一詞原指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中的長頭地蜈蚣屬(Mecistocephalus),自明朝以來此詞的指代對象轉變為現今生物學上定義的蚰蜒[9]。
蚰蜒目![]() 化石时期:
| |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亚门: | 多足亞門 Myriapoda |
纲: | 唇足綱 Chilopoda |
亚纲: | 背气门亚纲 Notostigmophora Verhoeff, 1901[4] |
目: | 蚰蜒目 Scutigeromorpha Pocock, 1895[2][3] |
科[5] | |
| |
異名 | |
|
蚰蜒目現存3科,包含約100個已確認的物種[3],而實際種數可能超過150個[5]。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區均有分布[7]。欧洲常見的種類為家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东亚常見的種類為花蚰蜒(Thereuonema tuberculata)和大蚰蜒(Thereuopoda clunifera)。牠們的總體特徵是形似蜈蚣而較小[註 1],有15對細長易脫落的步足和1對能分泌毒液的顎足。
生理特徵
蚰蜒多呈黃褐色,成蟲體長2–3.5厘米[7],個別热带地区的種類可達約8厘米[10]。頭部圓拱形,有一對細長多節的鞭狀觸角,觸角上有一感受器;口器共三對,包括一對大顎(英文:mandible)與兩對小顎(英文:maxilla);第一對附肢特化為顎足,顎足末端呈鉤爪狀,頂端有毒腺開口,能分泌毒液[7][11]。軀幹分為15個體節,被8個延長的番茄狀背板(英文:tergum)覆蓋;開放型的短氣管呈狹縫狀,一端通向心包,另一端開口於背板後緣[7][12]。每個體節各有一對細長的步足,步足的長度從前向後遞增,以減少前後鄰足運動時造成的干擾;跗節在步足中佔比極長,分為許多小節(第一跗節至少4節,第二跗節至少5節)[7]。最後一對步足不用於行走[10],呈觸角狀,長度遠超其他步足,其跗節分為500小節,第一和第二跗節分節不明顯[7]。從卵中剛孵化的幼蟲僅有4個具足體節,在首次蜕皮時長出一對新步足,之後每次蜕皮都會長出兩對步足[7]。
蚰蜒是行動最迅速的多足動物類群[10],某些種類的移動速度可達每秒40厘米[13]。逃避敵害時,蚰蜒的最後一對步足會脫落(參閱:自割),脫落的步足有時還會抽搐幾分鐘以迷惑敵方,日後牠們經過幾次蛻皮,會重新長出完整的步足[10]。
作為唇足綱中背氣門亞綱僅存的代表,蚰蜒的氣孔(氣管開口)位於背板上且不成對,而更為進步的側氣門亞綱則在體側生有成對的氣孔[14][11]。此外,蚰蜒是唇足綱中唯一通过血蓝蛋白輸送氧气的類群[15],也是唯一保留了複眼的類群[14],擁有唇足動物中最好的視力[10]。
生活習性
蚰蜒常出沒於人類居住和活動處所,在室外大多棲息於磚瓦、石塊和枯枝落葉層之下[7][10]。屬夜行性食肉動物,捕食蜘蛛、臭蟲、白蟻、蟑螂、蠹魚、蚂蚁和蒼蠅等小型节肢动物[12][7]。會用顎足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並將獵物肢解,吃掉其身上的柔軟部位[16]。
危害和用途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蚰蜒以居家的害蟲為食,被認為是一類益蟲,但牠們細長而多足的外表令人不安,很少有人願與牠們同居一室。蚰蜒中常見的家蚰蜒雖無攻擊性,亦無足夠的力量輕易咬破人的皮膚,但有時會出於自衛而蜇刺人類。其毒液注入人體後,會導致嚴重的腫脹和疼痛[17]。
備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