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唐宋八大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
宋寶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蘇轍出生,是蘇洵與程氏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年方十九歲的蘇轍與兄长蘇軾同登進士,轟動京師,不久母喪,返鄉服孝。嘉佑六年(1061年),兄弟二人又同舉制科,苏辙被杨畋推荐至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他在御試制科策中極言朝政得失,司马光将苏辙置于第三等,胡宿“以為不遜,力請黜之”,但是司馬光力舉推荐,並且宋仁宗以“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將謂我何”為由,往後仍第以四等,除商州軍事推官。後来,因蘇軾任鳳翔簽判,奏請在京侍父。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出任大名府留守推官,不久差遣管勾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次年蘇洵病逝,终年58岁,苏辙與蘇軾扶喪還蜀安葬。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還朝,上書神宗,即日召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議事每與王安石、呂惠卿不合,八月上制置條例司論事狀,批評新法,激怒王安石,請去職。曾公亮建议给与堂除差遣官,遂授河南府留守推官。熙寧三年(1070年)春,張方平知陳州(今河南淮陽)辟轍為陳州教授,熙寧六年(1073年)改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熙寧九年(1076年)罷齊州任還京,上書請廢新法,不見採納,又出任南京留守張方平的簽書判官。元豐二年(1079年)因受到兄長烏臺詩案牽連,貶為筠州監理鹽酒稅。元豐七年(1084年)移官績溪(今屬安徽)令。
元祐元年(1086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司馬光等當國,盡廢新法,召蘇轍還朝任校書郎,未至都門即任右司諫,同年二月到任,九月擢起居郎,十一月擢中書舍人。後又曾任戶部侍郎、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御史中丞、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此期間所上奏議今存一百五十餘篇;反對文彥博等的回河之論,主張“因其舊而修其未完”,主張歸還神宗所占西夏領土,斥責邊臣生事邀功。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薨逝,哲宗親政。紹聖元年(1094年)三月落知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六月降三官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九月降授朝議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紹聖四年(1097年)謫化州(今廣東化州市)別駕,雷州(今廣東海康)安置,次年移居循州(今廣東龍川)。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聽政,曾布等當國,遇赦北歸,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薨逝,徽宗親政,同年8月兄长苏轼在常州去世,终年66岁,苏辙与侄子苏迈、苏过一起将其灵柩运至汝州郏城县安葬。
崇寧三年(1104年),隱居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讀書學禪度日。大观二年(1108年),恢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
政和二年(1112年),十月初三日卒于許州颍川,享年74岁。與兄蘇軾合葬郟縣小峨眉山。追复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蘇軾一天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遊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 誰知,蘇轍在一旁卻說:“兄長的下聯對得還不甚工穩,不如改一改。”蘇軾問:“怎麼改?”蘇轍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蘇軾和老道一聽,以“水”對“山”更工穩,齊聲叫好。蘇轍也因改得巧而遠近聞名。[來源請求]
苏辙同苏轼去考试,据传当时主考官韩琦曾道,怎么来了这么多人,有苏辙、苏轼俩兄弟,别人还来搀和什么热闹。后苏辙病重,眼看是要耽误考试,韩琦求皇上延后考试时间。[來源請求]
蘇轍的著作有《欒城集》、《欒城後集》、《欒城三集》、《應詔集》、《詩集傳》二十六卷、《春秋集解》十二卷、《孟子解》[17][18]、 《論語拾遺》[19]、《古史》六十卷、《龍川略志》十卷、《龍川別志》八卷、《老子解》兩卷等傳於世。此外還有《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2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