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格蘭自由教會[1](Free Church of Scotland)成立於1843年。當時蘇格蘭的國教會(the "established" Church of Scotland)共有牧師1,203名,而其中474名脫離,另成立總會,其領導者是查麥士(或譯: 錢伯思)牧師(1780~1847),也是該會首屆總會議長。[2]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4月25日) |
十八世紀開始的蘇格蘭啟蒙運動漸漸軟化了嚴格的加爾文(或稱改革宗)認信信仰傳統,開啟了「以人為本」以及「歷史」和「人性」的主題討論,他們主張人性最基本的要素,包括道德理念都會受到不同時空和地理因素的牽動而不斷演化,今日大家公認所謂的自然科學—動物比較學,遺傳學、演化學、醫學;所謂的社會科學—人類學、人種起源、社會學、歷史學、經濟學都深深地受到這場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影響,而蘇格蘭教會也因此逐漸趨向世俗化。
查麥士牧師於1780年3月17日,生於Anstruther, N.B. Scotland。1802年畢業於聖安得列(St. Andrew)大學,修習數學、自然哲學及神學。
查麥士於1799年(時19歲)就獲得教職(可講道)執照,1803年,畢業任Kilmany的牧師,在職12年,並兼任聖安得利大學的數學助理教授。查麥士和當時的多數牧師一樣,週末準備一篇主日講章,主日在教會講道,週間五日十分自由,查麥士於是成了認真的數學家和相當不錯的地質學家。約於1809年,他才認真地從事考究基督教的確實性,並應邀往《愛丁堡百科辭典》撰寫「基督教的證據」(Evidence of Christianity),更努力達到福音的道德,而體驗到深奧的靈的革命。
1815年查麥土改任格拉斯哥市杜倫(Tron)教會牧師。1817年出版以天文學的新發現和基督教的啟示為主題的連續講道集,年內共刷印9次,共售出二萬冊,聲譽遍及全蘇格蘭。
1818年轉任同市聖約翰教會牧師。教區內約有20戶貧民家庭,他就將其教區分為25小區,每區(約60至100個家庭)置長老及執事,讓長老關懷靈性需要,由執事從事救濟。開設學校二間,用四位有能力的教員來教導的七百名的兒童,學費一學期只收2至3先令(Shilling,1英鎊是20先令),另開40到50間地方主日學,給一千名以上的兒童有普通及宗教教育的機會。
1823年查麥士就任聖安得烈大學倫理學教授。1828年改任愛丁堡大學的神學教授,在任15年。期間於1834年被選為愛丁堡院士會會員,1835年獲牛津大學民法博士。
1843年5月18日,由於不滿蘇格蘭長老教會此逐漸趨向世俗化,包括公理會、浸會、衛斯理派開始推動宗教覺醒,嚴守安息日教規,查麥士領導成立了蘇格蘭自由教會。自由教會是從國教會脫出,教堂均被沒收。查麥士很技巧地設法開闢財源,而迅速地蓋了新的教堂、牧師館及學校,所屬各會員被要求每週捐一便士(一英鎊是二百四十便士),信徒也支持。
1843年6月,蘇格蘭自由教會通過並購買位於愛丁堡皇后街80號的大樓,以作培訓蘇格蘭自由教會的未來牧者,並由查麥土、威爾斯(David Welsh)、鄧肯(John Duncan)以及稍後加入的孔寧漢(William Cunningham)擔任首幾位教授。後於1846年,因土地不敷需求,教會通過在土丘(The Mound)建立新的校舍,亦即現今愛丁堡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的校址。1846年6月3日,新學院由查麥土建立大樓基石,並任其院長。查麥土盡瘁於教育,至1847年去世。
後來因著教會相繼合併,新學院一併歸入蘇格蘭教會的體制內,而現今的自由教會神學院(Free Church College),後於2014年改名為愛丁堡神學院(Edinburgh Theological Seminary),則座落在新學院之旁。
查麥士著述甚豐,有20卷以上。著名的有Institutes of Theology, Bridgewater Treatise等。查麥士不僅是一名牧師、神學教育家、教會政治家,更以提倡改革社會經濟、照顧貧窮者的實踐家而聞名。
1737年,士達林(Stirling)鎮的伊士堅(John Erskine)牧師主張牧師的聘請應由信徒選舉,這是對貴族及大業戶擁有牧師任命權首次的公開挑戰。1740年國教會就將伊士堅除名,伊士堅便和同情他的人成立了分離教會(Secession Church)。
1751年,宜歷比(Thomas Gillespie)牧師因為不參加未經會員選出的牧師之就任式,由國教會除名。1781年他就成立了救濟教會(Relief Church),而1784年成立了他們的總會。分離教會與救濟教會,其教義、組織、目的相近,於是兩會於1847年合併,稱聯合長老教會(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1843年5月18日,受到查麥士宗教改革的影響,蘇格蘭教會有牧師1,203名,其中474名脫離,自行成立了蘇格蘭自由教會。
1873年,蘇格蘭教會不得不走上改革之路,國會修改法律,廢去貴族及大業戶的特權,將牧師的聘任改由各教會的會員來決定。
1900年,蘇格蘭自由教會和聯合長老教會合併成立了蘇格蘭聯合自由教會(The United Free Church of Scotland),教勢更增大了,不過,在蘇格蘭高地有少數未參加聯合的,被稱「極少自由者」(Wee Frees)。
經過教理的調整,1929年10月,蘇格蘭聯合自由教會最終與蘇格蘭教會合併,合併後的宗派沿用蘇格蘭教會的名字;之於未曾參與合併的蘇格蘭自由教會,沿用原來的宗派名字。前者的信仰立場在許多議題上雖越見開放,後者就偏向較嚴謹的認信改革宗神學傳統。
蘇格蘭自由教會是馬偕家族所隸屬的教會。蘇格蘭裔的傳教士,去廈門的杜嘉德,南台灣的馬雅各 、巴克禮等,以及去非洲的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去印度的達夫(Alexandra Duff)都是其中的翹楚。
關於蘇格蘭自由教會,可參考陳俊宏長老在《重新發現馬偕傳》(頁140~146),他強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北兩源流有歷史上的同源性,而指出蘇格蘭自由教會所扮演的角色。[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