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大藏经藏傳佛教的經典集成,用藏文寫成。是在公元7─8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从梵文汉文经典中逐渐翻译形成的。到9世纪时编纂了《丹噶目录》,共收集约700种20个门类的佛教经典。13世纪以前都是手抄本。公元1313年雕版印刷了第一部藏文大藏经,以后陆续出版了11种版本。

色拉寺年輕的僧人雕版印刷佛經

藏文大藏经分为兩部分:

「甘」意為「教敕」,「丹」意為「論述」。「珠尔」意為「譯本」,指從外文翻譯而來。[1]吐蕃贊普赤祖德贊(九世紀)在三部翻譯工具書(《翻譯名義大集英语Mahāvyutpatti》與《兩卷本譯語釋》)完成後,下令譯經必須遵照譯語規則,過去譯出的也依譯語規則修訂,使得藏文譯經正規化。[2]

最全的官刻藏经是1683年开雕的北京版,收集甘珠尔1055部,丹珠尔3962部,松棚945部。藏文大藏经中关于密宗的论述比汉文大藏经要全,此外尚有许多关于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著作。

各版藏文大藏經中有五個版本(《古奈塘寫本群》、《北京版》、《卓尼版》、《新奈塘版》、《德格版》)同時包括甘珠尔與丹珠尔,其餘的版本只有甘珠尔而無丹珠尔。五個版本中後四種版本最為普遍,稱為「四大版本」。[1]

藏、上師的著作稱為松绷(意為「文集」),並不是藏文大藏經的一部分。[3]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