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埃博拉病毒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EBOV)舊稱EBOV-Z或ZEBOV,是絲狀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的一種病毒,為該屬的六種病毒之一[1],與蘇丹伊波拉病毒(SUDV)、本迪布焦伊波拉病毒(BDBV)和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TAFV)皆可導致伊波拉出血熱。歷史上多數伊波拉病毒疫情皆是此病毒株感染所致,例如2013年至2016年的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2],共有28,646人感染,其中11,323人死亡[3]。
薩伊伊波拉病毒得名自其發現地薩伊共和國伊波拉河(今剛果民主共和國)[1],1976年8月該國北部亚布库(近伊波拉河)爆發疫情[4],致病病原最初被認為是馬爾堡病毒的新毒株[5][6][7],1998年被正式命名為薩伊伊波拉病毒[8][9],在文獻中常被簡稱為伊波拉病毒。此病毒的原型為Mayinga株(EBOV/May),得名自1976年疫情中逝世的護士Mayinga N'Seka[1][10][11]。
薩伊伊波拉病毒的感染發生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加彭與剛果共和國,具2或3組重疊基因(VP35/VP40、GP/VP30與VP24/L,其中後者視VP24使用的轉譯終止信號而定)[1]。rVSV-ZEBOV疫苗可有效防制薩伊伊波拉病毒感染[12][13](但對蘇丹伊波拉病毒防治效果不明),於2019年12月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