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普同盟(Anglo-Prussian Alliance)是由英国与普鲁士根据《威斯敏斯特条约》(Treaty of Westminster)建立的,于1756年至1762年间正式存在的军事同盟。它允许英国集中主要精力于争夺由法国领导的同盟的海外殖民地,并且让普鲁士承担在欧洲的主要战事。这一同盟于七年战争行将结束之时终结,然而两国间依然保有紧密的关系。
自从1731年开始,英国与普鲁士的主要竞争对手奥地利缔结了英奥同盟(Anglo-Austrian Alliance),而普鲁士则与英国的敌人法国结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失去了富裕的西里西亚省,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娅试图得到英国人的支持以武力重夺这一地区。当英国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后,女皇对英国不再抱有幻想,转而于1756年与法国结成同盟。在突然失去了欧陆上的一个主要盟友后,英国人急于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建立一个类似的同盟,期望这一同盟能够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以阻止大规模战争在欧洲爆发。与普鲁士结盟在英国得到了包括威廉·皮特在内的一批政治领袖的支持。
尽管英国试图避免战争,腓特烈还是在1756年8月迅速入侵萨克森和波希米亚,对奥地利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攻击。然而不久以后他就遭到了来自法国、奥地利、瑞典以及俄国的猛攻,被迫撤退。到1757年时,如果没有来自英国的大量援助,普鲁士就会崩溃。腓特烈建立了一支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支军队。英国开始运送大量的经济援助以支援其盟友。在1758年4月11日,两国缔结了《英普协定》(Anglo-Prussian Convention),正式确定了同盟关系。同盟双方保证任何一方都不会在不与另一方协商的情况下与敌人单独媾和[1]。
在埃姆登(Emden)被占领之后,一支英国部队被派往布伦瑞克公爵——一位来自盟友普鲁士的将领——麾下。他们被用来防御腓特烈的侧翼使他能集中精力对付其他方向的敌人。在普鲁士的压力下,以英国为后盾的汉诺威政府废止了克洛斯特-采文协定(Convention of Klosterzeven),并站在普鲁士一方重新加入战争。可尽管有英国的援助,普鲁士仍然于1759年濒临崩溃——虽然英国,普鲁士与其他几个德意志小邦的联军在明登戰役中获得了胜利。
然而自此以后直到战争结束,形势很大程度上朝着有利于英普同盟的方向发展。1759年成为了英国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lis),因为她同时在欧洲,北美以及亚洲击败了法国人,并阻止了法国计划中对英国本土的入侵行动。在此后的1762年,英国获得了对西班牙的一系列关键性胜利;同时由于俄国女沙皇的去世,导致俄国退出了与普鲁士的战争。
当英国于1762年撤回了对普鲁士欧陆作战的经济与军事援助之时,这一同盟最终走向了解体。相比于普鲁士,英国在《巴黎和约》中获得了更多对其有利的条款,她从法国与西班牙手中得到了大量战争中占领的殖民地;普鲁士虽然保住了西里西亚,但是没有得到她原先希望通过战争取得的土地。
英普两国分别签署了不同的和平条约以结束战争,在战后的数年间,她们的关系遭到了削弱,因为普鲁士拒绝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接近英国以订立一个与1756年同盟相似的盟约。普鲁士转而与俄国于1764年建立了全新的同盟关系,这使得英国再一次处于外交孤立的状态。
18世纪80年代,英普两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重新开始靠近。她们在荷兰危机中展开了合作,并在随后与荷兰一同建立了三国同盟。法国大革命后,英普两国也同时加入了数次反法同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