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18年,大日本帝國海軍提出了八六艦隊方案,計畫建造二等驅逐艦16艘[8],其中3艘樅型驅逐艦以及8艘本型艦即是在此時建成的[9]。1920年,海軍再次提出八八艦隊方案,計畫再建造10艘二等驅逐艦;然而1922年6月間日本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10艘二等驅逐艦的建造計畫因而生變[10]。本型艦原先規劃為13艘同級艦,但海軍於1923年所提出的大正12年度新補充計畫中止了八六艦隊案中五艘未成艦的建造,八八艦隊案中10艘新式驅逐艦的建造同樣被取消[11]。最終本型艦僅完成了8艘[12]。
本型艦的計畫編號為F37C[13]。先前的樅型驅逐艦編號則為F37、F37A與F37B[14],分別標示了艦級編號以及改良編號[12]。
樅型驅逐艦在設計上的瑕疵使其在舵回復時艦體會嚴重傾斜,進而造成迴轉半徑劇增,因此本型艦在設計時刻意將艦體寬度加寬了6英吋(約15 公分)以改善此問題[15]。此外,樅型驅逐艦在建成時,其標準排水量比計畫時多出了45噸,而後續改裝亦使艦體越來越重[16],因此本型艦最初的計畫排水量即為900噸(比樅型多出約50噸),以為未來的升級預留噸位[17];不過這也使本型艦的吃水深度增加了3英吋,平均速度亦從原先計畫的36節下降到34節[17][注釈 2]。除此之外,本型艦的外觀與樅型驅逐艦並無太大差異[18]。
與樅型驅逐艦一樣,本型艦所使用的引擎主機各異,主要有以下三種:[19]
本型艦自1924年12月竣工後,主要均在第一艦隊第一魚雷戰隊下轄的第13驅逐隊與第16驅逐隊中服役[20],並在隊中擔任護衛艦的角色[21]。1930年後,由於較為先進的海軍艦艇陸續服役,因此本型艦轉至中國沿岸執行警戒任務[22];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則多被調往太平洋戰區擔任運輸船團的護衛艦[23]。
若竹級驅逐艦的建造計畫被提出時,日本海軍原先規劃該級艦的所有驅逐艦均以兩個漢字所寫成的植物名為命名依據,不過不久後又改為以數字命名,因此所有驅逐艦於完工時均遵循「第O驅逐艦」的命名模式(本級艦均以偶數命名,奇數為神風型驅逐艦)[33]。這種命名模式於1924年4月24日被取消[34]。1928年8月1日,本級艦與神風型驅逐艦以及睦月型驅逐艦才被統一改為現名[35]。
最初的預定艦名 | 竣工時艦名 | 1928年艦名 |
---|---|---|
桔梗[9](ききょう)[36] | 第二(號)驅逐艦 | 若竹 |
百合[9](ゆり)[36] | 第四(號)驅逐艦 | 吳竹 |
菖蒲[9](あやめ)[36] | 第六(號)驅逐艦 | 早苗 |
海棠[9](かいどう)[36] | 第八(號)驅逐艦 | 早蕨 |
杜若[9](かきつばた)[36] | 第十(號)驅逐艦 | 朝顏 |
躑躅[9](つつじ)[36] | 第十二(號)驅逐艦 | 夕顏 |
(第十四驅逐艦) | (建造中止)[37] | |
紫陽[9](あじさい)[36] | 第十六(號)驅逐艦 | 芙蓉 |
刈萱(かるかや)[36] | 第十八(號)驅逐艦 | 刈萱 |
(第二十驅逐艦) | (建造中止)[37] | |
(第二十二驅逐艦) | (僅存於計畫)[37] | |
(第二十四驅逐艦) | (存於計畫)[37] | |
(第二十六驅逐艦) | (存於計畫)[37] |
建造中止與計畫中的驅逐艦,其預定艦名依序為紫苑(しおん)、澤瀉(おもだか)、牡丹(ぼたん)、芭蕉(ばしょう)與撫子(なでしこ)[9][3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