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苑裡慈和宮,又名蓬山慈和宮,是位於臺灣苗栗縣苑裡鎮苑北里的媽祖廟,其媽祖尊稱,依行政區劃分,通常慣以「苑裡媽」為主,其中又有、「城外媽祖」、「潛水媽」等尊稱。
乾隆時苑裡房裡社境域之內曾有苑裡街尾舊媽祖宮[2],位在今苑裡市場[3][4]。當時房裡為泉州人所住,漳州人則住苑裡街[5]。由於泉漳械鬥,互為敵視[2]。
乾隆卅七年(1772年)年春,陳志城、胡國林、黃君佐等發議擇地新建媽祖廟[4]。其中陳志城為年幼時在康熙末年隨母親李慈勤、弟弟陳志德、陳志誠、陳志興、陳志考自漳州府詔安縣來臺灣[5]。該家族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向通霄平埔族群以布匹九百匹、糖五百斤、火油一百斤,換取苑裡到後龍新港仔的土地,並立契約為證[6]。新址在北勢庄[2],該地就為他們所獻[3]。
乾隆卅八年(1773年)完竣[4],新廟名「蓬山慈和宮」[2],該年置「海國標靈」匾額[4]。石碑記載建廟經過、建廟花費白金六千多元,出錢出力者數百人[1]。之後,北廂房地藏王殿左龕以「陳五志」之名祭祀陳志城五兄弟[6]。
相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福建水軍吳將軍受命平定福建沿海海寇,為求剿匪順利,親往湄洲天后宮恭請媽祖第十二分靈的香燈媽供奉於主帥船上。一日海上忽遇風暴,漂流至房裡溪口船頭埔海邊。吳將軍就將神像則暫奉於苑裡望族陳五志家族宅中,平定後欲請神像回朝繳令,陳家及地方信眾懇留鎮衛此地,所以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今苑裡市場建媽祖廟,後神像成為苑裡慈和宮開基神像。[4]
大正五年(1916年)夏,農田稻苗遭受烏龜蟲侵害,恭請香燈媽出巡驅除蟲害,隔日烏龜蟲皆落海滅跡[4]。
大正十一年(1922年)海線鐵路尚未開通時,香燈媽繞境出巡經大安溪、大甲溪,適逢河水暴漲,突見溪水撥開成路形讓眾人平安,爾後信眾尊稱香燈媽為「潛水媽」[4]。同稱號的有大庄浩天宮媽祖[8]。
1971年廟方重建時,在媽祖神像座下找出一組合磚[1]。
一塊紅磚片書寫契約內容,另一塊則畫八卦圖,長、寬各卅七公分,厚四公分,一塊書寫契約,一塊畫著八卦圖。契約書沒用朝號或確實年代,內容大意為:北路淡防分府竹南三堡苑裡街,東至甲卯乙,西至庚酉金,南至丙午丁,北至壬子癸,今因金銀費用托土地公引就賣與陽間弟子,主事陳義豐、主醮陳慎豐、主普沈合興、主壇陳隆、苑裡總理盧振源,合境眾信人等約定價銀二百廿錠,同中收訖,即日同主事元始天尊御前給出合契壹面永遠為炤,批與眾鬼神等無干,如有不明等情,武夷王出首抵擋不干買主之事,此係兩愿恐口無憑恭就,東王公作證見,牙人張堅固,中人李定度,日立賣契人武夷王,代筆人金不換,西王母作證盟,主行科事中政大夫林德陞,天運丙子年十一月。[3]
據通霄鎮收藏、研究古文書專家陳水木表示,此買賣契約應與乾隆年間獻地無關[3]。廟方也無陳義豐、陳慎豐、沈合興等人的資料[1]。
苑裡慈和宮依在地人習慣稱為前殿與後殿,前殿正殿主祀湄洲天上聖母,從祀中壇元帥、註生娘娘、城隍爺公、福德正神、地母元君、廣澤尊王、虎爺神尊。
後殿為凌霄寶殿,又稱玉皇殿,一樓供奉五斗星君、王天君、趙天君、馬天君、溫天君、白玉觀音、白玉媽祖、關聖帝君、月老星君;二樓供奉三官大帝、玄天上帝、文昌帝君、斗母元君、南極仙翁、左輔星君、右弼星君;三樓供奉玉皇上帝、青華大帝、長生大帝、紫微大帝、天皇大帝[9]。
另廟前廣場有建立五營祠,供奉五營元帥,每年農曆七月則會設立大士爺香座乙座,直到農曆八月初一收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