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曲线(Forgetting curve)是用于表述记忆中的中长期记忆的遗忘率的一种曲线。这一曲线最早由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通过自己1880年到1885年的实验提出。在这一实验中,艾宾浩斯使用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通过记忆这些字母组合,并在一系列时间间隔后检查遗忘率,得到了这一曲线。因此,这一曲线又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典型的遗忘曲线

理论基础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过程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期的记忆,再经过进一步强化后成为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保持时间有长有短,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长期记忆就会继续保持下去。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单词来的众多字母的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住的知识数量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都是十分相似的,但是现实中每个人的遗忘速度是十分不相同的,其中的原因是每个人对于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然而,其他的科学家发现年龄并不会影响遗忘的速度。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记忆能力会总体下降,也就是说老年人能够记住的信息会相对减少,然而一旦信息已经被记住之后,老年人对于信息的遗忘速度并不比年轻人快。[1]

結果

20分钟后,42%被遗忘掉,58%被记住。
1小时后,56%被遗忘掉,44%被记住。
1天后,74%被遗忘掉,26%被记住。
1周后,77%被遗忘掉,23%被记住。
1个月后,79%被遗忘掉,21%被记住。

考察从记忆开始,1天后大部分内容被遗忘掉,但是一天之后的遗忘率开变得平缓。但是,艾宾浩斯的实验中使用的是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因此,相对于有意义的词汇而言,其实验没有可比性和参照性的指责也同时存在。并且,再认知可能的遗忘与完全遗忘也没有被区分开来。 近似公式: ,其中是被记忆的内容,是相对记忆强度,是时间。

参看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